边陲明珠

行走桂东南:遇见寻常巷陌里的岭南风情

2019-02-21 17:44:11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岭南,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指的是中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岭南自汉朝开始逐渐形成广府、客家、闽南三大民系,并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

在广西东南部和东部,均是岭南文化活跃地区,多元化的岭南风情化作那一幢幢建筑、一件件器物、一道道美食,在桂东南地区长久屹立,生生不息。

建筑:围不住的客家情思,藏不住的骑楼繁华

客家,顾名思义,即“客而为家”,远离了自己曾经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称为客家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见证者,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得幸福安稳,谁愿意颠沛流离呢。位于桂东地区的广西贺州市,是客家人在广西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们从战乱纷飞的地方逃离至此,抱团生活,为了抵御外界的侵犯,他们筑起了高墙,将一幢幢房子用砖瓦围护起来,因这些建筑多是高墙围护,被人们称作围龙屋。

在贺州八步区莲塘镇,最出名的为江氏大宅,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客家围屋。宋朝末年,江家的祖先来到莲塘镇,靠着为大户人家打工攒下的本钱,开荒造田,创建家业,种植水稻和甘蔗,做起了糖产生意,产品一度销往珠三角、香港等地。清朝灭亡之后,江家人便在莲花镇百花垌盖起了房子,即是如今的客家围屋。

这座围屋可谓别出心裁,整座围屋外圆内方,形状似古钱,从大门及内呈南北纵向布局,由低至高共有四个递进厅堂,大宅的前面是个宽广的晒场,高高的围墙呈半圆形,将大宅严密地围护起来。

时代日新月异,围屋里的族人不断向外发展,不少人家相继搬出了围屋,在大宅的周围建起来一幢幢小洋楼。如今,围屋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神情淡定地面朝广阔的百花峒,春闻百花香,秋看谷穗黄,于时光的深处,静待冬去春来,岁月变迁。

比起年岁已高的客家围屋,位于梧州的骑楼城,如今繁华依旧。素有“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坐落于浔、桂、西三江水口交汇处。公元1897 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骑楼建筑也是那时候开始兴建的。

骑楼建筑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供以遮阳挡雨,典型的南方传统民居。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故名“骑楼”。

若稍稍留心,可看见沿街骑楼上如鸟笼一般的水门,那是为备洪水上街的时候,方便楼上居民出入所用。在水门下放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不慌不忙,足见梧州百姓的淡定和睿智。

而桂东南地区玉林容县的真武阁,更是凸显了岭南百姓的超前科学智慧。当时容县百姓居住的房子均由茅草所建,火灾时常发生。“祀北帝,以镇离火”,当时容县人朴实的想法成就了一座旷世杰作——真武阁。

看上去挺拔飘逸、轻灵素雅的真武阁,重达13 吨左右,但却没有深埋地下的地基,而是靠20 根底柱进行支撑,就如同用20 根牙签支撑起一个硕大的西瓜。更让人惊奇的是,在真武阁二层另置了四根高出地面3 厘米左右的悬空木柱,而上层的楼板、梁架、屋瓦和脊饰等沉重负荷却能稳固不倒。也正因为这奇特的构造,真武阁被誉为“古建明珠”“天下奇楼”。

真武阁有着江南园艺的风格,却又不同于江南园林水榭亭台的精致;梧州骑楼有着西方欧式风格的影子,却又不同于教堂的典雅端庄;作为中国人在建筑中最喜欢雕刻的龙凤,在客家围屋中却无法寻觅。恰恰如此,岭南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色也因此变得更加独特和灿烂。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文旅版”

文:覃颖敏

(责任编辑:chenhui)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