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百年中式壁画现身曼谷,湄南河岸的百年风云又起

2019-06-09 00:45:01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image.png

曼谷开埠之初的繁华都集中在湄南河两岸的区域。早在吞武里时代,湄南河畔就有“万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局面。

中泰两国的贸易也以湄南河为依托,通过船运源源不断地将泰国的大米运往中国,又从中国运回瓷器、丝绸、茶叶等。

不过,再好的盛世光景也随着内河船运交通的没落而消散。近年来,为了重新激发湄南河两岸街区的活力,泰国政府将湄南河岸的许多码头和仓库改建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创景点,Lhong1919 就是其中之一。

image.png

Lhong1919中文译为“火船廊”或“廊1919”。“火船”就是蒸汽船,“廊”是码头的意思,“火船廊”也就是蒸汽船码头。

火船廊曾是泰国最大的航运码头,是中泰航运繁荣的见证,移居到泰国并发家致富的华人,大多发迹于此。

image.png

 image.png

1871 年,华人巨富陈氏“黉利”家族为进出口米粮,向泰国皇室买下湄南河吞武里岸边的一块土地,并在此投资船运、碾米厂、仓库,兴建宅院。

“黉利”家族在第二代当家陈慈黉的带领下,发明了火砻碾米机,改进了商船装卸货的方式,大大推动了家族的生意,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地的商贸合作事业蒸蒸日上。

除了作为码头外,“火船廊”还兼具“展厅”功能。来自中国及新加坡的商品在这里集中展出,再分销至各地。后来这里又逐渐改为家庭办公场所,楼上住家,楼下办公。

image.png

这里还建有中式庙宇,漂洋下海的华人下船后,就会到此祭拜,感谢神明保佑平安抵达;返回中国时,也会来此向妈祖娘娘祈福、辞行。

繁华的航运提供了就业机会,一批又一批华人远渡重洋来到泰国。火船廊,加上河对岸的哒叻仔、耀华力路(唐人街),慢慢形成了华人在曼谷聚居的“中国城”。

随着海运的兴起,更大的深水货轮码头逐渐取代了内河火船运输,火船廊日渐没落。恢宏的火船廊宅院后来主要用于给黉利家族的众多老员工们居住。

现在仍然在这里居住的,已经是老一辈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孙了。

image.png

image.png

直到2015 年,由于火船廊年久失修,上百年的老房子日渐倾颓,黉利家族启动了修缮计划。

开工不久,负责清洁的工作人员打算清除建筑物上的油漆,削去墙面经年累月的涂层。出人意料的是,洗去油漆,刮开墙面的灰浆,门上和墙上竟然浮现出大量中式壁画。

image.png

这些彩色壁画虽然经年久远,而且被层层石灰所覆盖,但洗去铅华后,仍然栩栩如生。

工人们把这一发现告诉了东家,黉利家族研究后认为,这些绘画是百年来泰国华人艺术的精粹,必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于是将此事上报给泰国文化部艺术厅,艺术厅立刻调派专家前来勘测,并给出修缮建议。

image.png

黉利家族随即调整修缮计划,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泰国艺术厅也专门抽调了文物保护专家,同时邀请来自中国的文化考古专家前来协助修缮。

经专家精心辨认解读,火船廊的壁画主题大约包括:古代诗词、戏文故事,以及传统祥瑞图案。

戏文主要是潮州传统戏剧故事,如:《四郎探母》《秦琼卖锏》《李广射石》《千里送京娘》《薛丁山三请樊梨花》《槐荫树下董永遇仙姬》《姜子牙渭水垂钓》等。

image.png

2017 年6 月27 日,泰国诗琳通公主来火船廊参观时,对壁画赞叹不已,并在其中一幅壁画上题书了自己的名字。

这座老宅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家族后人一方面希望能唤醒它们,让更多人了解祖辈华人跨越千山万水到泰国的故事,但又希望能保持它们一百多年前诞生时的样貌。

2017 年11 月3 日,历经一年多的修缮,火船廊重新面世。目前Lhong1919 一楼已经全部被租用,主要用作画廊、咖啡、设计师品牌店等。

image.png

因为黉利家族不希望把这里变成游人如织的旅游场所,所以二楼暂不对外招租。

黉利家族会定期在这里举办艺术文化活动,提供绘画、中国书法、汉语培训等,希望大家能喜欢上中华文化,也给在泰国的华人提供一个活动场所。

Lhong1919 重新面世以来,许多华人后裔到此参观、祭拜,追忆祖辈们南下打拼的岁月。同时也吸引了摄影师、文艺青年们纷纷前来打卡,感受当年的繁华往事。

image.png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文旅版”4月刊

编辑:覃颖敏


(责任编辑:qinmian)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