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

踏歌而行,壮乡山歌也发烧

2020-03-30 18:51:22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东博社实习记者 冯慧宁)“我们似乎乘着一条船,随着山歌的生命之河在享受人生……”这是壮乡歌者的内心独白,也是歌海广西的真实写照。山歌在广西这片沃土上悠扬地传唱了千年,哺育着山歌歌手们的成长,而山歌与歌圩之间的关系更像是鱼儿和水一样,源源不断地相互给养生命的活力。

壮乡平常的日子离不开山歌精彩的点缀,节日里更是不能无歌。新冠疫情影响下,壮族三月三与往年有所不同,人们虽无法走出家门以一场面对面开唱的歌圩相聚狂欢,但爱唱山歌的壮乡人依旧乐此不疲地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云”赶歌圩。对于广西的山歌歌手们来说,无论身在何处,遇上何事,唱一首山歌,总能从中汲取到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歌多能把“海填平”

20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刘三姐》在广西桂林摄制,机敏聪慧的广西壮族山歌代表性人物刘三姐被搬上的大银幕走向世界。影视作品中最为经典的对歌场面让“嗨嘹嘹啰”的山歌调子成为了大众印象中的广西山歌曲调。但其实在歌海广西,以“嘹”、“啰”二字开腔而歌的“嘹啰山歌”却只是广西壮族山歌万花筒里的一小部分。

电影《刘三姐》剧照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不仅造就了广西各地不同的风俗,更是让广西诞生出了种类繁多的山歌。民歌和方言之间总是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歌词的表达上,也体现在音调上。多民族聚居的广西,语言丰富,多元文化在此并存。十里村寨,就有数十种可供交流的语言,也因此诞生出各式各样的山歌种类。在崇左的大新县,唱腔浑厚嘹亮的“高腔诗蕾”以独特的高腔发声方式喊唱出一首首好山歌;在百色的平果县,“壮族嘹歌”携着古越人唱腔的余韵久久延伸;在南宁的马山县“欢哈”里是优美动人的三声部合唱。

舞剧《刘三姐》剧照(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jpg

舞剧《刘三姐》剧照(摄影:舞蹈中国-刘海栋)

歌海广西从不是虚名,在这里寻找民歌的美宛如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你所能看见的那些闪着光的点,都是广西最动听的山歌。而让这些山歌闪着光的人,正是那些从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母语背景中诞生的山歌歌者。他们将山歌搬上舞台,搬进生活,成为了现实世界里的“刘三姐”。

电影《刘三姐》剧照

歌圩里的歌者,自由徜徉的鱼儿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便是好歌、善歌的歌者。时间长河的流淌推动着他们从风俗歌谣、婚恋情歌、伦理道德等歌唱内容里延续历史文明。原本因宗教节日而举行的祭祀性歌唱活动也在时光辗转中演变为壮族民间传统的歌圩活动。传统的壮族歌圩是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好时机。逢年过节,壮族地区的山坡岭头都会聚集着许多的歌者,站在山野中的男女相对而唱,歌词即兴发挥,脱口而出。姑娘与小伙,在一首首山歌中对出情义,敲定秦晋之好。

不知何时起,歌圩逐渐演变为男女老少以歌会友的竞技场。一场热闹的歌圩必定少不了极具号召力的组织者。每年中国的农历三月三,壮族传统踏青歌节到来之际,来自广西武鸣罗波镇的卢超元就会忙着组织一场盛大的歌圩活动。

卢超元是“壮族三月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壮族三月三中的歌师、仪式专家和活动组织者。他自小就跟随父辈学歌,近四十多年与山歌相伴的生活,让他成为了广西有名的歌王。他将父亲在山歌中教会他的词调、韵调和人生哲理化为己用开门授徒,丰富了许多山歌爱好者的精神世界。号召一场狂欢节般的歌圩活动对于卢超元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卢超元本身已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山歌歌手,更是因为在开口即能成歌的广西山歌歌手心中,歌圩和比赛是一件值得热衷的事情。

卢超元(左二)与蒙水生师傅(左一)在研究山歌唱法。(摄影:潘福荣)

他们所热衷的不是歌圩上的名次,而是因对唱山歌而产生的愉悦心情。因此在广西的歌圩上,山歌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民族的较量,它可以成为任何人、任何歌种交流的平台。出生在马山县一个小村落里的布努瑶歌手宋元,耳濡目染听着瑶族山歌长大的他,也喜欢上了唱山歌。秉着学习交流的想法,他将各个民族中热爱山歌的人们召集起来,在大明山的山脚下自主举办了一个小歌圩比赛。小小的歌圩比赛吸引了无数的山歌爱好者,踊跃参与。他们那仿佛永远也唱不完、唱不够的热情,让这个偶然举办的小歌圩逐渐变成了每月都会举办的大活动。

“壮族人唱山歌,完全取之于民间,一切情语皆歌语。山歌好比春江水,哪用船装水运来。”唱起山歌就停不下来的歌手们把日常生活都过成了歌圩,出门买菜遇见歌友,随口就能以歌会友聊上几句;饭桌聚会上更是能以歌代酒唱上整夜不停歇。随着各类社交软件、唱歌软件的普及推广,网络歌圩的诞生让山歌爱好者们不用再为一场歌圩久久的等待。只需要打开手机上的山歌群,就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歌手们同台竞技。

早在2007年,智能设备还未十分普及的时代,广西山歌协会就创办了一个广西山歌的官方网站,其中便有一个网络歌圩的版块,板块中,对网络歌圩有着十分贴切地介绍:“山歌唱苦也唱甜,也唱地头和田间,如今拿来网上唱,千里之外心相连。”与传统歌圩相比,网络歌圩不受空间制约,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样的山歌文化形式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网络赶歌圩的队伍中。

宋元发起的大明山月月歌圩节

网络歌圩的诞生,让更多山歌爱好者能将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的抒发表达。广西本土哈嘹乐队的成员莫掩策就是一位善于把生活悟成山歌,从乡野走向国际舞台的山歌歌手。他的歌曲从传统的壮族嘹歌中挖掘宝藏,唱歌时,就是在唱生活。在他的情歌《月亮》中,壮族小伙子经历过的山头、晚风、清澈的河水都来自莫掩策的故乡。创作《山中画眉》时,歌中所唱的山上的山景也是来自他的童年记忆。这些带有深刻生活所感的山歌被他分享在网络的平台上,成为更多人触碰家乡、触碰山歌的切入点。

在山歌歌手们的世界里,山歌是生活、是故事,是诗。唱山歌更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广西这片被山歌环绕的土地上,山歌歌手们对山歌的灵感和热情像泉水一样,永不枯竭。

图源:摄图网

图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黄利霞)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