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

“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研究基地”为何落户广西这个小山村?

2021-05-18 11:59:22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2021年5月15日正值大明山壮族农村农历四月四祈丰节,在被中国社科院结项的《骆越方国研究》认定的骆越方国中心腹地南宁市武鸣区马头镇敬三村举行一系列祈丰民俗活动,并采取全程线上直播方式,让广西区内外同胞通过线上感受祈丰、考古、寻根、看民俗、品美食、看山水田园风光,欢度壮族“四月四”传统节日,共有12万多人通过直播参与节日活动,成功开启后疫情时代“线上过节”新模式。

参加线下祭祀祈丰体验活动的有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领导谢寿球、杜逢祖、韦文义、潘甲江、陆科成,驻两个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潘稔、陆汉民、谢作慧、黄泽生,原广西民营企业商会会长覃善荣,武鸣电商协会会长廖康宏等。当日,“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研究基地”“大明山骆越方国骆越王寨遗址保护传承研究基地”落户该村下岜屯。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517103824.jpg
书法家到场为敬三村题名书写“骆越王寨”

骆越中府大王庙祈丰

习俗活动首先是在伏棚屯骆越中府大王庙举行骆越王祭祀祈丰仪式,嘉宾、游客和本地各村屯群众代表一一为骆越大王献上一柱心香。

敬三村周边遗存有众多的骆越文化遗址遗迹,东边是敢刀洞出土石奔(二级文物),南边半山腰出土了早期冷水冲型大铜鼓,西边是著名的敢猪岩(广西目前出土玉器最多的岩洞葬遗址),北边是闻名内外的元龙坡骆越墓葬群(岭南最早和最大的墓葬群)和勉岭(出土广西博物馆镇馆文物牛首提梁卣),村里还有“岽王”“那王”等“王”地名多处。其中,骆越中府大王庙遗址包括中府大王庙、葫芦园、蕊珠宫和下寺戏台。骆越中府大王庙位于“岽王”坡西部名叫“岽中府”的土坡平地,村民依形称为“葫芦倒水地”。古庙原先主要供奉 “中府大王”,是骆越方国的大王、大首领,史书称为“雒王”“骆侯”;同时供奉姆渌甲(当地称“姆花” 或“娅王”“花婆王”)、天神雷王、水神图额等神,遗存着信奉天、地、人“三界神”的古代壮族民间信仰习俗。到清代,民众在古庙址上重建起名叫“蕊珠宫”的庙,庙中增加供奉儒释道三圣(今尚有修建碑记)等神祇,仍保留“三界神”格局。自古以来是各村民众集中祭祀酬神、求雨、求子、祈丰的中心庙所,庙前有大戏台,形成一个大歌圩。

著名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壮族四月四”祈丰习俗在这里源起。村民敬奉“三界神”的古老传统应是“敬三”地名的来由。据村民们介绍,1958年“蕊珠宫”庙宇和戏台才被销毁荡平,现存一个周身刻有麒麟、游龙等浮雕的石香炉。庙宇原有二进以水砖为墙、石条作柱、飞檐琉璃瓦为顶的庙房,庙宇门匾写着“蕊珠宫”, 前后进殿分别供儒释道三神和十来个武将神像,庙前50米处叫“下寺”地块上有一个大戏台。

关于“中府大王”,有些专家认为“中府”是“中央政府”之意;也有专家提出“中府”应是“崇舞”“崇武”的壮音,是崇尚舞蹈、武功之意,当地师公传承跳唱的“骆垌舞”,是古骆越方国将军、首领操练兵士“点兵”的阵法,它是骆越文化的“活化石”,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517103628.jpg

流血神树“棵葑”祈福

习俗活动之二是在村民心目中的骆越神树下祈福。

大树长于雅家屯东面的 “岽社”,当地人壮话叫“棵葑”,经林业部门鉴定为秋枫树。大树根部要由10人方可合抱。20世纪90年代,该树上的一个大枝干遭风吹断落下来,人们惊奇发现,它的树液是红色的,如血一样。2009年被探奇网友发现,称为“流血的神树”在国内网络广为传播后,每年都有国内网友、游客前来探奇观看,成为“网红”神树。2014年中央电视台《中国古树纪录》拍摄纪录该树,列入30集纪录片第二期节目,受到全国关注。

当地老人有一说,古时候“岽社”也叫“白虎山”,老虎经常对村民威胁,所以先人定居建村后,即在山脚下种了“棵葑”,意在封住老虎的嘴巴,达到镇压虎威的目的,因此屯人世代敬畏“棵葑”,把它视为神圣崇拜。“棵葑”还有一个怪异之处:村里的树木一般都是在冬天落叶,“棵葑”却一定要等到春季清明、谷雨期间才开始大量落叶,并萌发新芽。这个时候,正是武鸣一带的春耕时节。每当看到“棵葑”落叶纷纷,当地人便意识到:农忙时节又到了!于是“棵葑”在村民们眼里,成了一位催促春耕的“信使”。

村老群众拿着糯米食品如五色糯米饭、糍粑等到树下神坛祭祀,意在封住老虎、老鼠、鸟等危害庄稼、牲畜的动物的嘴巴,以保农事丰收。一些村民及游客还在树下举行成年礼仪、祈丰、祈愿、定情等活动。当日现场,著名的壮族网红歌手梁兆江即兴演唱了本土祈福歌曲,让村民和游客们如醉如痴、留连忘返。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517103749.jpg

骆越王寨考古

活动之三是进行骆越王寨考古。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向采访的媒体记者揭开了敬三村骆越古都名关古寨、百色城区前世祖地的历史面纱。谢寿球会长认为,“敬三”在壮语中可能是第三坳口的意思,是骆越古都三大名关(昆仑关、板冯关、敬三关)中的第三险关。分别设有思龙寨、天马寨、百涩寨三大守关城寨。当地民众中广为流传“板冯养虎、百涩养龙”的谚语,说明这里有古骆越王猛虎军和鳄鱼军驻守的记忆。至今敬三村还遗存着古老的百涩寨城遗址,近年还在坳上挖出古骆越铜鼓,这都证明了敬三村文化内涵的深厚。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还在祭祀仪式上揭示了敬三村百涩古寨是百色城区前身的历史之谜。百涩在清代还保留着一个营的驻军,军营就叫做百涩寨。后来随着骆越古道的衰落和滇桂古道的勃兴,敬三关的守军百涩寨就被移防至右江河口,百涩的名称也就克隆到了右江河口。“百涩”也就简写成了百色。近年来百色城区的许多韦姓乡亲不断组团到敬三村寻根,演绎出骆越后裔血脉相连的新传奇。

通过考察,发现敬三村下岜屯留存古民宅3处,具有壮族建筑和民俗文化的特色。在中央民族大学壮侗研究所研究员梁越的提议和争取下,“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研究基地”“大明山骆越方国骆越王寨遗址保护传承研究基地”两块匾牌当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成功揭牌于一栋古色古香的民宅的门楣下。敬三村将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一处具有深厚的骆越文化民俗内涵的展示和研学基地。

来源:中国骆越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龙母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何斌)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