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

在上思,有一群会跳舞的“小鹿”

2022-12-11 16:01:55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撰文/唐琪)在广西十万大山脚下的一座村庄里,节奏明快的锣鼓声欢腾而起,清脆响亮的舞步声在此交叠,而寻着这欢闹的声音探去,只见一群色彩斑斓的“小鹿”在树荫下欢呼雀跃,或摆尾,或跳跃,或抬头,活灵活现,可爱十分。围坐一旁的村民被这些灵动的“小鹿”深深吸引,纷纷拍手叫好。

只不过,这群“小鹿”其实是由村里的孩子所扮演,而他们所呈现的,则是当地的一种特色民俗舞蹈——舞鹿。每年一到春节、元宵、壮族“三月三”等重要传统节日,舞鹿表演都会走上街头巷尾,将节日喜庆的氛围拉满,让观众感受这扑面而来的热闹欢愉。

上思县多所学校都已开设舞鹿课程(图源:中共上思县委宣传部)

上思县多所学校都已开设舞鹿课程

舞鹿求“禄”

据历史记载,鹿和鹤一样,都是吉祥长寿的生灵,素有“仙鹿”“仙鹤”之称,自古以来,因“鹿”与“禄”谐音,所以,鹿又象征着富裕。在传统的寿画中,鹿常与寿星作伴,示祝长寿。

而到了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鹿”却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寓意。上思舞鹿的传承人李琉彬说,当地人与鹿的渊源,可追溯至古时候。相传在清朝年代,上思有户人家的小孩曾染上了水痘,但由于当时家里找不到可治疗的药,孩子的病迟迟未愈。为了给孩子治病,家人便上山采药,不料途中偶遇一位知晓治疗水痘方法的老人。老人告诉家人,只需取一些鹿的粪便和鹿角做药引,将其泡成茶水给孩子喝,便可消除水痘。

孩子们模仿小鹿的动作翩翩起舞(图源:中共上思县委宣传部)

孩子们模仿小鹿的动作翩翩起舞

家人按照老人的方法,让孩子服用茶水后果真水痘全消,而家人之后也把药方告诉同村人,治好了当时许多染上水痘的孩子。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鹿的功德,都会在逢年过节之时手工制作鹿头,类似于舞狮那样,让自家的孩子们扮演小鹿在院子里模仿小鹿的动作翩翩起舞,以祈求来年小孩子们少灾少病、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吉祥如意、聪明伶俐,而舞鹿的习俗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代代相传至今。

一只完整的鹿是由鹿头和鹿角组成,但每只鹿的样貌都各有不同(图源:中共上思县委宣传部)

舞鹿表演走上街头巷尾,将节日喜庆的氛围拉满

今天,上思县舞鹿队主要盛行于叫安镇文明村那歪屯。每个舞鹿队由五六个上思壮家孩童和3个锣鼓手组成,而领队则由大人担任,名叫东家,负责准备表演所需的鹿身与锣鼓等道具。

舞鹿活动深受上思县群众喜爱,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因此每到重要节日,舞鹿队都会在当地开展舞鹿活动,有时在庭院里,有时在堂屋中。在舞鹿表演时,大人们会把一些硬币零钱当作压岁钱赠予小孩,或掷在地上,或放在鹿嘴旁边,让鹿舔取。

上思舞鹿流传百年,渐渐地由感恩纪念活动演变成当地壮族居民喜庆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祝福舞蹈,其传递着壮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艺术,成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腾挪的舞步,铿锵的锣鼓之下舞鹿表演不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更保存着上思人民几百年来生活、劳动、情趣、性格和风俗民情。

舞“鹿”的诞生

李琉彬在上思那歪屯有一间自己的“舞鹿工作室”,从外边看去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屋子,但进去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这就是上思舞鹿传承基地。小小的屋子里摆满了李琉彬和学生亲手制作的鹿头、锣鼓、拍镲等舞鹿所用的各类道具和制作材料。

李琉彬的“舞鹿工作室”摆满了舞鹿所用的各类道具(图源:中共上思县委宣传部)

李琉彬的“舞鹿工作室”摆满了舞鹿所用的各类道具

村民说,每次有人拜访工作室,李琉彬总是非常高兴,笑容甚至可以挂上一整天。生活中李琉彬话比较少,可一旦聊起舞鹿的话题,他便滔滔不绝,似乎舞鹿才是打开他话匣子的钥匙。

李琉彬把舞鹿制作过程和表演技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不管是制作道具还是演出,每一道工序都是很讲究的。”首先,一只完整的鹿由鹿头和鹿身组成,鹿头一般是采用竹篾(成条的薄竹片)或是硬纸做原材料,而鹿身则是用棉白布制成。在编织好鹿头的雏形后,需要用浆糊把纸一张张糊在上面裹住整个鹿头,这一共需要糊上 7 层,而且每层都必须糊得平整,待晾干后再把仙桃树枝修剪成鹿角的形状安插在头上,这样一个鹿头的框架才算制成。

制好鹿头和鹿身后,下一步便是绘图和上色。舞鹿常见的图案为虾纹,颜色则包括了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等。不过,由于每只鹿的样貌和特征都有所不同,所以图案的绘制和色彩的搭配都是因“鹿”而异,而画的过程也非常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和想象力。

同样是上思舞鹿文化传承人的黄科学在绘制鹿的图案方面颇有心得,他说,“绘制一只舞鹿既不可千篇一律,也不能毫无章法,而从画好图案到上完色,一共要花费 2 天多的时间,若中途出现失误,那就得从头来过。”

舞鹿表演走上街头巷尾,将节日喜庆的氛围统统拉满

舞鹿成为当地壮族居民喜庆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祝福舞蹈

在所有的工序顺利完成后,一只灵动的“小鹿”就诞生了。但为了让“小鹿”在舞蹈时更为尽兴,一般还需要用到鼓、镲、锣等3种乐器作为伴奏。在每次舞鹿时,孩子们纷纷钻入鹿身之中,随着老师傅们敲击的锣鼓声雀跃而舞,这一刻,我们仿佛真正看到了一只只色彩斑斓的小鹿,他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汇聚成上思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声音。

把舞鹿传承下去

当问及舞鹿的传承问题,李琉彬骄傲地说:“舞鹿是我们上思县民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会好好珍惜,并把它传承下去的。”

李琉彬自小就生活在“舞鹿世家”,李家一家三代从事舞鹿行当,从爷爷开始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传授给自己,而正是因为一家人从始至终对舞鹿的热爱,才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瑰宝得以传承下来。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流失,现在并不是每家每户都会在节日舞鹿了。李琉彬眼看舞鹿这一民族技艺就要失传,便在 2007 年重新组织村里的孩子新建了一支舞鹿队,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鹿动作的改良中。

小男孩黎致笛是舞鹿队的成员之一,他和舞鹿队其他小男孩一样喜欢舞鹿,将赴各地演出舞鹿当作是一种荣耀。黎致笛说:“李老师对我们很严格,如果我们到外面去表演的话,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练习,甚至有时会排练到凌晨。虽然每次要练习很多遍,而且还要再给观众表演二十多次,一天下来我们的腿真是又麻又酸,但我每次演出还是非常开心。”

孩子们在为节日表演紧张地彩排着(图源:中共上思县委宣传部)

孩子们在为节日表演紧张地彩排着

李琉彬对舞鹿队的要求虽严,但孩子们却非常喜欢他。舞鹿队的孩子个个笑着说:“我们一点儿也不怕李老师,他对我们可好了。李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亲人,和他一起练习舞鹿我们觉得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如今,许多非遗都面临着传承危机,而正当我们也担忧鹿舞是否也会失传的时候,孩子们却争先恐后地说,“我对舞鹿百分之百地喜欢。”“我有百分之两百!”“我以后还要教我孩子舞鹿。”“这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我肯定不能让舞鹿失传。”

一直坐在旁边的李琉彬,听着孩子们的回答露出了笑容。在送走孩子们后,李琉彬把舞鹿的道具一一放回原位,他轻抚着一只鹿头,笑着和我们说:“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你们想看,我都可以舞给你们看。” (本文图片均由中共上思县委宣传部提供)

 

TIPS:上思舞鹿是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壮族儿童庆贺喜庆习俗活动的舞蹈,广泛分布于上思县思阳镇、在妙镇、叫安镇、华兰镇、平福乡、那琴乡、公正乡等壮族聚居区内,其于2012年5月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钟霜霞)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