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

壮族手镖:让武侠“飞”入现实

2023-05-05 18:52:39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撰文/ 唐琪)这门绝技的精准迅猛,让我们深感不可思议。还没有看清,我们手拿着的铁盆就被他用筷子瞬间戳穿;一架轻薄的纸飞机,居然能把一个结实的冰西瓜扎得“千疮百孔”;数米开外的可乐罐,在他抬手刹那直接爆开……

这门独门绝技到底是什么?他又是如何练就的?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从企业高管到“飞刀冠军”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农俊宁,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手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首届少林无遮大会飞刀冠军,破吉尼斯等3项世界纪录,解放军特种部队外聘教练,中国飞刀联盟九段,古壮拳传承人。

从企业高管到“飞刀冠军”

农俊宁,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习武之家,祖辈都是壮族俍兵的高级将领,耳濡目染下,他对武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体弱多病,家里认为习武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传承武艺,于是就让我跟着练。但那时就把练手镖当游戏一样玩,只是觉得很有趣,不知不觉就练得越来越深入了。”农俊宁说。

农俊宁展示纸飞机扎西瓜的“独门绝技”

上学后,农俊宁这门“绝活”还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农俊宁笑着说:“那会同学们看我会手镖,很想学,我就教给他们。当时我们用的是铁钉,一到课间,大家都对着木板飞来飞去,看谁飞得远,输的就请赢的吃鸡蛋,很有意思。”

而因手镖成为同学心中“武侠”的农俊宁,学习成绩更是一路“拔尖”。从小到大,农俊宁一直都是自带“名校光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后,农俊宁进入了南宁一家物业公司工作,并顺利升职成为企业高管。

2017年,农俊宁以业余选手的身份到少林寺参加了首届少林无遮大会,并在七十二艺的飞刀比赛中成功夺冠。能在全球专业武术高手面前脱颖而出,农俊宁很是意外,他开始对祖传的手镖技艺更加充满信心。

农俊宁一人手握3项世界纪录

之后,农俊宁开始尝试挑战更大的舞台。2018年,农俊宁一人就拿下了3项世界纪录,分别是“两米外一分钟纸飞机飞入西瓜13个”“四米一分钟内用竹签打爆易拉罐23个”“五米一分钟竹签打爆气球32个”。而仅过了一年,农俊宁又在德国刷新了自己的纪录,将纸飞机飞入西瓜数增加到了15个。

“千疮百孔”的西瓜(摄影:韦世宏)

可傲人的成绩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当时,为了把老祖宗的技艺传承下去,农俊宁决定辞掉高管的工作,全心投入到手镖技艺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中,但却遭到了身边人的反对。

农俊宁说:“我说要辞掉工作,家人朋友们意见很大,而且非遗的研究也没有想象中顺利,比如2020年我的非遗基地刚一启动,就遇到了疫情,很多工作不得不被迫暂停,收入也比之前少了很多,确实是很困难。”

不过,好在农俊宁有着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如今农俊宁已经把包括手镖技艺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做成了事业。农俊宁说:“我着手的很多项目都已系统化了,底子很扎实,接下来就是不断加固,拓展。

无所不飞

初次见识到手镖技艺的人都不禁问,这门绝技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农俊宁告诉我们,“手镖这门绝技并非一种孤立的技艺,而是壮拳武术体系里的重要分支,它是与壮族文化一脉相承的。”

壮族手镖,最初是壮族古俍(狼)兵的绝技。俍兵起源于宋代,是壮族土司地方武装,因作战勇敢而得名。壮族有习练手镖的传统,史书《文献通考》说,“壮族峒丁戎器有桶子甲、长枪、手镖、偏刀等”。手镖始用于壮族先民狩猎,后来壮族英雄侬智高将技法用于俍兵战阵,创大盾手镖“三锐阵”。

农俊宁介绍说,壮族手镖并没有固定的形制,任何生活器具都可以成为作战的工具。壮族俍兵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古时候的很多劳动工具在必要时就可以化身为手镖武器。而壮族先民最常用的是长条形的标枪做镖,因为当时还没有铁具,所以就将竹子一头或两头削尖来作手镖投掷。

后来,随着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不断发展,壮族手镖的取材变得愈加丰富。在农俊宁看来,牙签、铁钉、纸飞机、筷子、竹签、吸管 ...... 等生活里常见用品,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独门暗器”。

常用的手镖武器

但壮族手镖为何能够如此精准迅猛,即便面对移动的物体也能如此?农俊宁说,这关键在于对手镖重心的把控。“手镖击中目标不是靠计算,而是控制。从开始到投掷出去,一切都是尽在我们掌控之中。常见投掷方式共有3种,一是直飞,如标枪;二是半圈,即掷出去的运动轨迹是半圈;三则是整圈,即手镖会旋转一整圈。”

要练好手镖,大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也离不开师父的专业指导。农俊宁告诉我们,练手镖需要在科学训练下循序渐进,而且不能只练一只手,左右手都得练,因为作战时受伤在所难免,所以灵活稳健的双手非常重要。

数米开外的可乐罐在一瞬间被农俊宁戳爆

如今,农俊宁对手镖重心的拿捏已游刃有余。在参加少林无遮大会之前,其他人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练习准备,但深谙手镖要领的农俊宁只需几天练习一两次,他说,“把核心练熟摸透,才是最根本的。”

掌握核心技巧的农俊宁,甚至对从未接触过的器具也毫不胆怯。一次,一个特种兵部队邀请农俊宁,想让他教士兵用铁铲来作手镖,农俊宁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虽然我没有练过这个,但我完全不担心。很多人都说不会该怎么教,我说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什么器具,本质都如是一,把核心悟透,什么都可以飞。”

无限可能

在谈到传承问题时,农俊宁说:“对于手镖技艺的传承,我很有信心。其未来的发展,我觉得上限太大了,一切皆有可能。”

在技艺传承方面,农俊宁坚持走两条路,一是研学,二是师徒传授。通过研学推广,农俊宁让孩子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采访当天下午,农俊宁带我们来到了他授课的南宁市地凯育仁幼儿学校,这是他在这里的第一节研学课堂,很多孩子还没有见到农俊宁,就兴奋地问我们:“农老师在哪?农老师来了吗?”

这节课,孩子们开心得不行。农俊宁拿着准备好的壮族绣球,告诉孩子们:“同学们,绣球是我们壮族常见的民俗工艺品,但大家是否知道,绣球在成为绣球前叫飞砣,是我们壮族古俍兵作战的重要武器呢?”看着一张张好奇的小脸,农俊宁立刻高速挥舞飞砣,如果前方有敌人,这个飞砣可以瞬间将敌人绊倒。”

通过研学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来到了农俊宁的非遗基地学习壮族古俍兵武艺。但要真正拜师学艺,还需要经过多轮考核和教育。农俊宁目前共有12名徒弟,其中最小的是自己的儿子,最大的已52 岁了。

农俊宁与学生的合影

农俊宁说,在拜师之前,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武德教育。壮族手镖祖训:“以文修身,以武入道。尊师重孝,进退齐心。忠肝义胆,保家卫国。勇武传魂,浩气长存。”这不仅是练习手镖的要求,也是整个壮族武术文化精神的高度体现。

农俊宁受邀到央视展示手镖技艺

而除了做好传承工作外,农俊宁还努力将手镖“飞”出国门。历史上,壮族先民与泰国有着深度的文化交流,壮族武术文化那时即在东盟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农俊宁表示,“今年,我打算去到东盟,和这些国家的武术文化展开交流合作,希望我们的手镖能够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由受访人农俊宁提供。)

(责任编辑:黄利霞)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