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去一个城市旅行时,你的打卡必经之地会是哪里?是去寻找美食?还是游览风景名胜?
实际上,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类景点在近年来也备受年轻人的青睐。更多的游客愿意去触摸历史,见证“博物馆的力量”。
携程数据显示,2022年1~5月携程国内最受欢迎景区前十类排名中,博物馆展览馆排在第四位,每10个预订景区门票的游客中,就有1个预约了博物馆。
由此可见,文博游正逐渐“火”了起来。
而在这其中,以80、90后年龄为主的游客比例并不低。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携程预订博物馆的用户,主要以80、90后为主,80后占比达42%,90后占比29%。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把逛博物馆列入旅行中的必打卡的项目之一。
那么,文博游为何会受当代年轻游客的欢迎呢?
其实观察近年来博物馆不断迭代升级的服务方式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依托全新的技术,探索新方式增加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活化历史,拉近馆藏文物与人们生活的距离。
与此同时,随着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升级,而新技术又满足他们对个性化、体验感的需求,神秘的博物馆自然而然吸引着年轻人的喜爱。
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例,2021年考古发现又一次为三星堆增加了神秘面纱,吸引着游客一览古蜀文明风采。2021年,三星堆博物馆旅游潜力得到空前释放,入馆人数达147万人次,增长381%。
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厅,馆内陈列着造型奇诡的青铜神树与高大肃穆的青铜大立人像。展陈提升后的青铜展厅,观众可以站在360度环幕打造的空间内,沉浸式体验古蜀时期成都平原的自然生态和环境意象,体验穿越时空的感觉。
当游客在古老文明与现实科技交融的场景之下,精神需求便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当前,三星堆已纳入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文物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得以积极推进。据三星堆管委会主任王居中介绍,三星堆还将积极推进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培育油菜花季等特色活动,有序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公园、乡村民宿等农旅融合业态,实现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星堆将以更加丰富和新兴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更多的需求。
三星堆考古带动的不止有文博游,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
近年,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成果陆续公布,带动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销售热潮,一些文创产品取材于发掘出土的金面罩、青铜器等文物,受到人们的欢迎。
另外,三星堆还运用新技术又一次让文物“活”出了新维度。
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导览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就实现了突破。他们设计了符合三星堆文化特征的剧情和人物,通过MR技术,让游客在参观现实中的博物馆具体展品时和MR虚拟电影无缝连接,达到现实和虚拟的完美融合。
就在今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新馆建成后将具备智慧博物馆功能。通过采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充分实现博物馆智慧化运营、管理、服务、保护等,在线上、线下为游客、馆方提供统一、完备的数字化支撑平台。
据介绍,未来,这里将通过3D仿真、VR游览、智能讲解等技术加强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打造成一个集文物、遗迹和智慧城市于一体的三星堆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链,让游客能够更加沉浸地体验灿烂的古蜀文明。
新冠疫情暴发三年来,全球博物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博物馆的活动也应当适应社会的变迁,积极主动地走在时代最前沿。
其中,泰国最大的博物馆曼谷国家博物馆将于今年翻新完工。为了增强古宫殿的气质,馆内尽量减少了遮挡视野的背景板,争取让游客能有全方位的观看体验。虽然部分复杂的展品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讲解,但展览的主要部分还是在于欣赏展品。
据了解,疫情期间,曼谷国家博物馆通过数字媒体和线上科技,面向家庭或课堂传播知识,例如线上研讨会、线上讲堂、虚拟展览等。
曼谷国家博物馆希望借完全开放翻新后的展馆为契机,在疫情缓和后以崭新面貌迎接各国游客。
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是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融合。未来,博物馆旅游要如何为传播文化知识、提升旅游体验、繁荣文旅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呢?
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马聪玲看来,未来的文博游需要满足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从考古到展品、演艺、文创的一个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正在形成,这既有公益的部分,也有产业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渗透到每个环节,比如对文物的保护修复、监测评估、体验利用等多个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以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将于6月1日至3日在广西北海举办。
届时,多位省级博物馆馆长以及文化领域相关的专家学者将围绕科技创新与文物的“活化”、数字化发展与博物馆的未来、文创产品的传统特色与现代审美议题,探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新趋势,展望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共同繁荣。
来源:封面新闻、澎湃新闻、新华社、北京科技报、四川在线
编辑:钟霜霞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