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怎样一种存在?对很多人来说,古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里,都能看到各类源自古籍的诗文辞赋;但陌生的是,由于保护问题,我们却几乎难得一见这些古籍的真容,它们尘封在图书馆里,离我们的生活似乎很遥远。
那我们是不是没机会看到古籍了呢?当然不是。如今,通过精湛的古籍修复技艺,许多残卷碎页的古籍“重获新生”,并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还正以更为丰富的形式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不信?那就让我们提前走入即将于6月19日启幕的第18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下简称文化论坛),提前“读一读”这些古籍背后的故事。
据悉,在本届文化论坛上,古籍修复与保护将是论坛重点探讨的议题之一。而作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文化论坛早已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积攒了丰富经验。因此,此次在古籍修复与保护方面的交流,势必成为双方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路上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古籍修复技艺,是集技术、艺术、文化于一身的复合技艺,其步骤繁杂,难度极高。修复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修复技艺,还要对文化典籍、审美艺术等有深入地了解,才能“妙手育匠心,古书获永存。”
中国在古籍修复与保护上,近年来可谓是蓬勃发展。从2022年“古籍保护利用”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再到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保护传承,古籍保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正让古籍得以“解封”,让古籍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例如,字节跳动通过与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修复与保护以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合作,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让《永乐大典》《瀛環志略》等书籍得以“复活”。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东盟国家的许多古籍里,不仅呈现了各自文化发展的脉络,也展现了历史上双方文化往来友好场景。因此,双方加强古籍修复与保护的合作交流,将有助于让这份文化长河中的宝贵财富得以延续。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古籍保护事业的交流上日益频繁。来自东盟的国际学子们进入到中国各大古籍修复所和高校校园,共同穿越时光,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碰面。丰富多样古籍修复项目,为东盟学子了解中国文化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也牵紧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纽带。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籍是故人的遗韵,历史的沉香,它满载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借助着传统和现代的古籍修复技艺得以从历史中再次走来。在6月19日正式拉开帷幕的第18届文化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各古籍修复领域的大咖们又将给我们带来哪些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敬请期待!
来源:东博社
编辑:唐琪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