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数字化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讲述从人到“人”的故事

2023-06-16 14:44:32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2023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这位因维新运动闻名的“饮冰室主人”在暮年时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不仅为创建松坡图书馆“卖字”筹款,还担任了北京图书馆、国立京师图书馆等多所近代图书馆馆长,更是开创了中国的图书馆学,致力于培养出管理图书馆的人才,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第一人”。

新加坡图书馆的自主式机器人 图源:联合早报

如今,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图书馆里又出现了新“人”。2019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研发制造了一款名为AuRoSS的自主式机器人,能够在夜间用激光器扫描图书馆书架,并且编写生成关于丢失书籍或摆放错误书籍的名单,名单准确率高达99%。目前,该机器人已在新加坡数个图书馆内使用,可在1小时内完成扫描2万本书籍,大大减少了图书馆管理所耗费的日常人力与时间。

而在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一楼,名叫“馨叶”的AI数字人吸引了不少来往读者们的注意,“她”有条不紊地为读者解答着长宁区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还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以往的借书喜好以提供书籍推荐等各类便捷服务。

AI数字人“馨叶” 图源: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

事实上,机器人成为图书馆里的“NPC”(非角色玩家)早已成为常事,人与机器人的共同协作只是现代智慧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一小部分。目前,图书馆和所有线下经济实体一样,都面临着服务转型和重新设计的挑战。而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图书馆该如何打破国与国的界限?智能化图书馆下将有哪些新技术诞生?新技术又如何促进人类更立体的思想文化交流?对此,将于6月19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第18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下简称文化论坛)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工作人员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图书馆手稿陈列室查看手稿资料 图源:新华社

从近代中国图书馆第一人梁启超再到当代图书馆里的AI数字人、智慧阅读机器人,不难看出,图书馆功能几经变迁、延伸,如今,已不再只是藏书与阅读简单相加的场所,而逐渐演变为资源共享、知识流动,甚至是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相连相融相通的新型社会文化空间,产生的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人类深层次精神文化诉求演进的实体写照。

自创办以来,文化论坛为中国与东盟打开了越来越大的对话空间,中国—东盟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博物馆、文化遗产、创意产业、旅游等都曾是文化论坛上双方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第18届文化论坛上,“智慧图书馆建设与阅读推广”将成为主题,来自中国—东盟各代表图书馆及文化领域相关的专家学者将齐聚南宁,共话智慧图书馆产业建设合作的未来,为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谱写互惠共赢的新故事。

来源:东博社

编辑:李红婷

(责任编辑:黄利霞)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