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马来西亚电影: 口碑外热,票房不行?

2018-02-28 16:21:10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20180228171414721.jpg

2018 年初,两辆“中国警车”现身马来西亚街头,引起该国网民关注:“为什么马来西亚街头有中国警车?”“它们要做什么?”不过在当地警方、官员了解情况后,发现真相是:拍电影呢!这两辆警车只是电影的拍摄道具。马来西亚议员达赫兰还在社交媒体上解释说:“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经济特区有个专门负责电影特效的工作室,在这里拍电影总比去好莱坞便宜吧!”

话说回来,马来西亚的电影市场都有哪些门道呢?

该国观众更青睐什么类型的电影?这里的电影圈生态又是一方怎样的水土?在海外吹涨的气球,回到本土竟泄了气“其实马来西亚上映的电影,票房成绩在整个东南亚里还是不错的。我不是说本地电影,我是说马来西亚整体的电影票房,是靠好莱坞电影带动的。本地电影票房整体来说仍不是很理想,起码这几年都是这样。”马来西亚阿细热带电影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赖健雄开门见山地总结道。

事实上也是如此。据马来西亚《中国报》《诗华日报》等媒体报道,2017 年马来西亚10 大最高票房电影排行榜仍被好莱坞巨片霸占超过三分之二,荣登榜首的《玩命关头8》更是创下约4294 万林吉特(约合6975 万元人民币)的票房。相较之下,马国2017 年从本地制作电影中取得的收入只有6%,比起2011 年的21% 下跌不少,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来得低,这也是近几年来的趋势。比如2014 年有5 部本地电影的票房收入低于5 万林吉特(约合8.12 万元人民币),2015 年则有6 部电影的票房低于这个数据,其中更有4 部电影的票房甚至低于1 万林吉特(约合1.62 万元人民币)。

马来西亚约3000 万的总人口,每年上映影片近350 部,自2013 年起本土电影上映率更是逐年增加,至2015 年后基本维持在约占总上映片数的四分之一。纵观马来西亚近年来本土电影的发展,可以看到,华语电影的异军突起成就了马来西亚电影文化形态最突出的改变。2010 年《初恋红豆冰》不但成了马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华语电影,使得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发展局重新检讨国家电影的定义,同时掀起了一波拍摄本地华语电影的风潮。蔚然成风下,许多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在各个海外影展大放异彩,揽回不少奖项,证明该国本土华语电影业不乏有能力说好故事的人,以及用心拍好电影的制作团队。

然而这些佳片回到本土上映时,其票房却犹如“一颗在海外吹涨,回来竟泄气了的气球”——飞不起来。

本土观众看本土电影,看不上还是看不懂?

“马国华语电影在本土无法形成一股气候有很多因素,市场区分是重要的一环。马国超过70% 的非华裔不是华语电影的受众目标,而有24% 的华人,也未必看华语电影,他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如中国大陆、中国港台地区、韩日、好莱坞电影。同样是花钱买戏票,观众更倾向看大制作的电影。”马来西亚导演陈胜吉如是分析。

“若要参加影展,就不要想票房;若要票房,就得拍商业片。”面对现状,马来西亚导演杨俊汉显得有些无奈。他执导的英语歌舞电影《死了都要卖》,在威尼斯影展成为第一部获奖的马来西亚电影,然而却在本国票房失利。拍这部电影前杨俊汉曾做过简单的市场调查,发现城市观众是马国电影票房的主要推手,但是虽然城市人都看得懂英文,可是他们都不喜欢本土电影以英语为媒介语。仅凭电影海报就可以决定观众是否要进场看戏,比如华裔观众看到华裔演员讲英语就不看,马来人看到一堆华人在海报上也不感兴趣。

马来西亚电影人李勇昌曾拍了《东主有喜》在本土市场试水温,他指出,这部电影的市场定位是新加坡,因此以华语和福建话为主。该电影在马来西亚南方和北方都获得不俗的反应,但是马来西亚中部反应十分冷淡,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打击。马国票房主要贡献来自其中部地区,这也意味着,若要迎合市场,必须以广东话为主。从近年来票房反响颇佳的本土电影《一路有你》《Old-Bola》来看,全马各地观众普遍能接受广东话。作为商业电影,其目的性是有更多的观众欣赏,如果使用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其商业价值和影响力则受局限。

除了媒介语的因素,海外揽奖的马国电影回到本土之所以曲高和寡,还在于这类电影的人文性与电影院的商业性难以兼容。出于成本的考量,影院选片都是以迎合大众口味为导向,人文电影以及商业性不高的电影只能在本地的国际院线播放,基于国际院线放映厅不多,放映次数少,本地观众很难接触到这类电影。

即便如此,在马来西亚电影人王礼霖看来,拍出来的片子还是有必要到国外参加影展,因为影展让一些非商业

循市场而渐进,马国电影环境有待成熟

而今,让自己的电影艺术追求接上票房市场的地气,是许多马来西亚导演正在进行的尝试。而能左右这种“双丰收”效益的,除了观影者,便是投资人。性的作品有机会被看见,参展赢得的名气可以反哺票房。

杨俊汉曾策划过一部家庭电影,却不被投资者看好,他们认为马国人不看这类电影,等到一些家庭电影红了起来,投资者却要他往这个方向去创造故事。相形之下,李勇昌对自己做电影的定位则是“渐进派”。本地观众比较倾向好莱坞、中国香港电影,他就从这个模式开始,从中注入一些本土化的元素和情感。当市场以娱乐为导向,就必须先做观众喜欢看的电影,但也兼顾其人文性,慢慢释放一些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讯息,让观众逐步接受。从2010 年的《大日子WooHoo !》开始,到2016 年的《大手牵小手》,他担纲了多部华语电影的编剧或导演。尽管许多投资者认为“‘李勇昌’是一个关乎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票房兴盛丰收的名字”,但是李勇昌不讳言地说,目前他还不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在商业的考量下,他不能任性地用电影烧光投资者的钱。

“从目前的情况看,马来西亚本地电影只有一些大制作或比较出名的导演偶尔会取得很好的收益,其余大部分都是票房平平。”赖健雄说。他认为,马来西亚对电影业的推广还有待成熟,整个电影业的环境尚未达到一个很平稳的水准。局限于技术水平或剧本的质量,在电影能拿到投资的机会不多的情况下,电影制作人一般走保险的路线,选择拍摄较为保守的题材。

好在能让电影人稍放宽心的是:近两年,马来西亚的独立制片开始受到政府公开支持,设立辅导金供创作者申请,但相对的,拍摄题材难免受到限制。同时为了扶持本地电影业,马来西亚电影发展局已将“强制上映影片计划”的两周上映期延长至21 天或以上。这不仅是在考验电影实力也是为了兼顾院线利益。另外,马来西亚政府也制度化地鼓励本国內容创作者参与国际或区域活动,甚至优惠30% 的娱乐税务回馈给所有在马来西亚国内产生的影视制作,并加快制订跨国共同制作內容的条约。

马来西亚松江电影公司总裁郑水兴向本刊记者表示,马来西亚本土电影面临的困境一是缺乏资金支持以及电影制作方式的非企业化;二是没有像好莱坞那样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鸣。“整个马来西亚电影最糟糕的就是没有人会信任电影行内的制作人,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现电影工业的企业化运作,使资金透明化。”郑水兴认为,马来西亚有很多历史渊源和现代文化,对于做电影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衔接条件。不过只有赢得行业内的人支持,市场才会跟着来。

(责任编辑:lujiawen)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