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相爱相杀”中崛起的菲律宾电影业

2018-02-28 21:22:24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说起亚洲电影业,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电影,很多人的认知及接触仅止于泰国。其实,东盟国家中,菲律宾电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泰国电影排第一的话,菲律宾则可以当仁不让地紧随其后。

作为亚洲最早拥有电影的国家之一,菲律宾电影产片数量和质量在亚洲都曾一度遥遥领先。经过几十年的起起伏伏,以及各种因素的“相爱相杀”,近年来菲律宾独立电影在困境中异军突起,为本土电影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

带着曾经的辉煌,菲律宾电影业前路如何,能否走向复兴?菲律宾电影人在思考,世界电影业也在翘首静待。

起起伏伏电影史

要想对菲律宾电影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或许可以从其电影发展史中一窥端倪。

在 19 世纪末,马尼拉已有人放映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20 世纪初,美国人曾到菲律宾拍片;1917 年,菲律宾第一个电影公司──马来亚电影公司成立。到了20 世纪 70 年代,当许多亚洲国家的电影还处于初始阶段时,菲律宾电影已经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年产 500 多部电影并不稀奇,如此规模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位列世界第三。而且,这一时期菲律宾电影业出现了不少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区域称得上是高质量的影片,《Kandelerong Pilak》《Ifugao》《Anak Dalita》《Badjao》《Anakng Dagat》等影片囊括了柬埔寨、亚洲和柏林等电影节的大奖。

令人惋惜的是,菲律宾电影上世纪 70 年代的辉煌没能一路延续。到了 21 世纪初,菲律宾电影业开始进入低迷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菲律宾国产影片在 164 部左右,2003 年生产和上映的影片仅为 82 部,2004 年则不到 60 部。而且,这些影片中只有少数几部能赚钱,可以做到保本的也是寥寥无几,其余的连收回投资成本都成问题。

不过,这期间也不是没有亮点。创办于 1975 年的大马尼拉电影节一直是菲律宾电影业的一个亮点,几十年来,该电影节不仅是票房收入的催化剂,也成为了菲律宾佳片的发源地。2003 年,电影节期间的票房收入就达到了 3.5 亿比索,2004年由于入选影片的强大阵容和吸引力,票房收入更上一个台阶。

此后,菲律宾电影每年只有几十部左右的产量,虽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口碑以及国际影响力上,这个时期的菲律宾电影则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这一时期的菲律宾电影更关注菲律宾人现实的生活背景、梦想以及价值观,以独立电影为代表的菲律宾电影开始进入国际视野,赢得了诸多殊荣。

优劣式“相爱相杀”

纵观近现代菲律宾电影的发展,可以看到各种影响菲律宾电影业发展的因素相互纠缠在一起,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也阻碍着该国电影业发展,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相爱相杀”模式。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菲律宾电影业进入黄金时代,电影院也蓬勃发展, 看电影逐渐成为菲律宾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有数据显示,菲律宾全国有电影院超过 1200 家,每天观众约 165 万。电影院可以说是菲律宾人最喜欢的娱乐场所。无论是在首都马尼拉的购物中心, 还是全国各省市或城镇的大中型购物中心,一般都设有电影院,而且每个购物中心的电影院至少有4~7个放映厅,每个放映厅都可容纳 300~400人,部分购物中心还设有豪华影院、IMAX 等。

不过,在菲律宾电影院播放最多且最受欢迎的,多为进口片。对于进口电影,菲律宾政府采取了严格控制的相关措施,但即便如此,进口影片的数量仍然比国产片多。而且与不少国家一样,在外国片中,菲律宾人对好莱坞大片情有独钟,菲律宾国家统计协调会电影报告指出,在 2011 年,菲律宾上映的 200 多部电影中只有不到 1/3 是国产片,其他基本都是好莱坞大片。

在寻求自身电影业发展的阶段,引进和借鉴国外大片对于给本土电影业来说可以汲取丰富的营养,但在国际顶级电影好莱坞大片面前,菲律宾本土电影显得毫无还手之力,受到冲击可想而知。

阻碍菲律宾本土电影发展的,还有盗版以及高昂的税款问题。

在菲律宾,一场电影的票价约为120 比索,而一张盗版碟价格仅为 40 比索,时任菲律宾电影学院院长马丁纳斯曾表示,菲律宾的盗版现象很猖獗,新片在电影院上映后就会立刻出现盗版 DVD。菲律宾电影学院则估计,近年来,盗版使该行业每年损失至少 4 亿比索。

另外,高昂的税款也让本土电影发展不堪重负,甚至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菲律宾电影业的疲软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菲律宾政府就规定电影收益的 30% 要作为税款上交国库,此外还有12% 的增值税。这意味着,在过去 20 多年里,在菲律宾拍一部电影要交纳高达 42% 的税。一位菲律宾著名导演就曾表示,“税款谋杀了导演的创意和制片人的胆量。”

独立电影展露锋芒

如此一来,受限于“相爱相杀”的各种社会因素,在过去十年里,菲律宾本土电影产量大幅下滑,平均每年只有 70 部左右的本土制作电影,还不到其电影全盛时代的一半。而且,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菲律宾基本没有称得上大制作的电影。较大规模的特效、超高片酬的演员、巨额的投资等,这些现代商业电影常见的元素基本不见诸他们的影片中。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受限因素倒逼了菲律宾独立电影的快速发展,进而为菲律宾电影业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气象。

过去三年中,菲律宾上映的本土电影,有半数属于独立电影。数量可观的同时,影片质量也获得了国际的认可,近年来更是在国际上斩获诸多殊荣。拉夫·达兹的《离开的女人》以及保罗·维拉拉纳导演的《三轮浮生》是其中的有力代表。这两部影片分别获得了 2016 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以及 2017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其实,这并非菲律宾独立电影首次荣获国际 A 级电影节殊荣。早在 2008 年,拉夫·达兹就曾凭借《忧郁症》获得过第65 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而其另一部电影,《悲伤秘密的摇篮曲》在2016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另外,由布里兰特·曼多萨导演的《祖母》获得了 2009 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

blob.png

由布里兰特·曼多萨导演的《祖母》获得了 2009 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

这些获得国际殊荣的独立电影依靠现代化的数字设备,降低了电影拍摄成本,更加重视故事的讲述和情感的抒发,故事的主角基本是一些小人物甚至是社会边缘人。这是以往的菲律宾主流商业电影所缺乏的。

与此同时,独立电影在发行方面摒弃了传统电影的单一发行方式,向好莱坞等国际电影放映模式取经,采取了网络下载、DVD 发行、院线上映三管齐下的方式,这最大限度为观众提供观影机会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效应。

所有这些,都让许多人看到了菲律宾电影发展的无限可能。而趁着这股势头,菲律宾电影能否一鼓作气,成为下一个泰国传奇?就目前来看,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菲律宾电影业仍然面临着制作技术落伍、经费不足以及电视剧快速发展对电影业产生冲击的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表示,曾一度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菲律宾电影业,正以独特而积极的姿态走在复兴之路上。而且,独立电影的成功,为菲律宾的电影业发展或者说复兴,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值得思考的另一种可能。

文 / 本刊记者 林涵


(责任编辑:leiyl)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