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海上渔歌

2019-01-07 16:36:04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京族沿海而居,在过去,海域捕鱼是他们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晒场上晒满了各式渔获,在村寨的海滩边,挂晒着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 ( 定刺、流刺、旋刺 )、塞网,还有专门针对特定捕捞对象的南虾网、海蜇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与独特的渔业风情。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渔船行驶在辽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礴。长年累月地与海为伴,京族人拥有着大海一样的胸怀和性格。

微信截图_20190107164544.png

神奇的高跷捕鱼

高跷捕鱼,也叫高脚捕鱼,就是渔民们踩着高跷捕鱼。罾,渔网,用作动词就是用渔网捕捞。在东兴万尾岛,“罾”是用一种竹竿和木棍支起的三角形渔网捕捞的古老的捕鱼方式。

每年农历六至八月,随着南风的到来,一种叫“南虾”的小体型虾就会从深海回游到浅海的万尾岛沿岸。这时,渔民下海“罾”虾时,由于站在海水里,看不到海里虾群的走向,

聪明的京族人便“驳脚”踩起高跷,在海水中居高临下地边观察,边捕捞,这就是京族的“高脚罾”。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鱼虾的捕捞量也大大增加,据说年景好时,一个捕捞季节,渔民们捕捞的鱼虾竟达 500 多吨。

这里的渔民说:“20 年前,万尾男人踩高跷推罾下海,老婆就在岸边等候,不用多久几十斤、上百斤的虾蒙便被捞上来,女人们连忙在沙滩上晾晒虾蒙,一片片红色虾蒙干排列在沙滩上;遇上下雨天则带回家腌制成咸虾或制作虾酱。”

高脚罾不是简单地驳脚踩进海里,而是在高跷上肩扛着重重的“罾”下海,驳脚会陷进水下面的沙里,要拔起来再行走,还要在海水里面推罾、起罾、收罾、捡虾、抖罾等等,那更是力气和技术相结合的高难度技能,所以是男人们才干得了的活。过去这里经济落后,生活困难,能拥有渔船出海作业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靠拉大网、下小海和踩高脚罾谋生,这些是每一个京族男人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近年海洋渔业捕捞过度,鱼虾大量减少,年捕捞量下滑严重。即使偶尔有人下海推罾,也不再是踩高跷,而是直接走进海水中去网捞几下。高脚罾是一个强体力的活儿,这一传统捕鱼方式正在逐渐式微。 

微信截图_20190107164634.png

齐力拉大网

拉大网是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捕鱼生产方式。大网长达1000 多米,重达数百公斤,每张网价值 1 万多元,是由村里各家各户出资购买的。拉大网时,一般要 30 多人参与。

收网的时候,人们分成两组,各执渔网一头,一边拉网一边靠拢,直到网尽鱼起。一网一般能打几百至上千斤鱼,主要是大小黄鱼、马鲛鱼等。据说,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有一网打 1 万多斤鱼的壮举。

金滩,因为坡缓、滩平、无淤泥,是全国最适宜拉大网的地方。早晨,京族人在发现鱼情的地方,划小艇或竹筏将长达数百米的渔网慢慢放开,由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圈。收网的时候,人们分成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滩岸拉收,直到网尽鱼起。

有趣的是,拉网时,京族姑娘一般头戴斗笠,然后用手绢把脸面遮住,只留下两只眼睛,大有“手绢遮脸半神仙”之逸趣。她们系上网带后,一步一退,一边对歌,一边谈天说地,真是潇洒之极。而且,拉网的过程游客是可以参与的,好客的渔民们既可带你撒网,又可安排你拉网,如果游客不怕辛苦又能坚持,不用半天工夫大网就能拉上滩了。

点虾灯布网箔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渔具,以渔箔捕鱼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渔箔颇像古代的八卦阵。围箔捕鱼,是现在京族渔民仍然沿用的传统方式。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两旁,分两行插上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间用细竹条、竹蔑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篱沟”,状如漏斗。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 3 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鱼室彼此相通,各入口处安置有鱼虾只能进不能出的“笼须”。

涨潮时,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罩等工具尽情收获。

此外,渔民用虾笼、支柱、拦网在海面上排成错落有致的几何队列来捕鱼虾。夕阳西下时,渔民划着小船开始点亮虾笼中的油灯,开始诱捕海虾。等待一夜之后,第二天清晨,渔民们再划船熄灯收笼捕虾。

盏盏虾灯,在水面上摇曳生辉,点点灯光,在没有阳光的灰蓝冷色调下,真是道不尽的诗意唯美。微信截图_20190107164725.png

海边耙螺

海边耙螺是东兴京族沿海一带居民的生存手段之一,一把工具、一个鱼篓、一顶遮阳帽、一双雨鞋就上阵,简单极了。细看他们的渔具,有些特别,有点像耕地的犁耙,不同的是犁耙有几个齿,而渔具是由两片铁片组成,在把手上还圈着一张类似小鱼网的编织物,他们把这工具叫做“螺耙”。

劳作的时候需要紧握螺耙,倒退着走,浅浅的,像耙田一样均匀地翻着沙子,一看到被翻起的螺贝,马上停下脚步,弯腰拾起,扔到挂在身后的鱼篓里,动作利索。

放眼望去,只见耙螺的人们分组排列,有条不紊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耙着,很有夏收时大伙儿集体收割水稻的架势。

TIPS:

■ 在京族的渔业生产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退潮后的渔箔边,还是满载归来的渔船旁,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

■ 京族也有与渔业生活有关的禁忌,如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不吉利,渔民最怕触礁。

■ 在船上不要说“油”,京族人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文旅版”

记者:林涵


(责任编辑:yangyj)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