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肇兴侗寨,云下山间的隐世秘境

2021-09-01 15:53:36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首发于《中国—东盟博览》2021年8月•下半月刊 撰文/梁舒欣

黔东南的崇山峻岭间,古老而神秘的侗族村寨隐居于此。山间有溪流穿寨而过,三五妇女临溪浣衣,棒槌敲打着青蓝色的侗布发出梆梆的声响,高低错落的梯田绿意盎然,牧牛人行走其间。木墙黑瓦的鼓楼、炊烟袅袅的吊脚楼鳞次栉比,禾仓、碾房、井亭、古桥在深山白云间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精细描摹的工笔画。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是侗族三宝,肇兴侗寨则以鼓楼群最为出名,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每临节庆,侗族人呼朋唤友,盛装出席,欢聚鼓楼,踩歌堂,抬官人,齐唱大歌,芦笙悠扬。

肇兴侗寨美如画(图源:肇兴侗寨景区官网)

白云深处有鼓楼

走进肇兴,步入侗寨,眼前是一片木质吊脚楼,在村寨浓云薄雾间,冒出五个鼓楼的楼尖,一眼望去,分外醒目。《黎平府志·风俗》曾记载,侗族多建造木质结构的“干栏”楼房,且多依山傍水而建。鼓楼正是侗寨的灵魂所在。据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便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

侗族民间有个说法:“未建寨,先建楼。”由此可见,鼓楼之于侗族,有着举足轻重、无法比拟的地位,每一个侗寨村落的繁衍生息,始终绕不开鼓楼。旧时,寨火山害、土匪骚扰,凡有重大事宜商议,均登顶击鼓,一楼鼓鸣,村寨相传,百姓应声而至,聚于鼓楼。如今,踩堂祭祖、迎宾送客、集众议事、嫁娶丧葬等重大事宜,侗族人也相聚鼓楼。

壮观的侗族鼓楼(图源:肇兴侗寨景区官网)

在侗寨,通常一寨一姓一鼓楼。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出名,寨中矗立着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一座鼓楼便是一个寨子的标志,五座鼓楼便代表着五个寨子和族群。在肇兴,人们通常把寨子叫做团。五座鼓楼中,最早建立的鼓楼是礼寨鼓楼,始建于17世纪,重建于1982年,是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楼顶置五节葫芦形塔刹,而智寨鼓楼则最为美观,飞阁重檐,气势雄伟。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大师,侗族鼓楼最神奇之处在于,侗族的能工巧匠无需图纸,凭一根丈杆、一支笔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建造出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鼓楼群。以杉木凿榫衔接,不经一钉一铆,排枋纵横交错,上下贴合,层层叠叠而上,历经风霜却百年不朽。

当地居民在侗寨鼓楼下聚集休息(图源:摄图网,摄影:摄图网用户ID 17367304)

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状,屋檐梁宇间精雕细琢的飞鸟、花卉、龙凤等精巧别致,栩栩如生。鼓楼的顶层,悬挂着一个长形细腰的牛皮大鼓,这也正是“鼓楼”名字的由来。底部多呈正方形,四周设有木质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夏日炎炎,在此纳凉,腊月隆冬,则围坐生火取暖。

“8月还热着咧,吃过饭就赶着过来乘凉了,有时也会跑到花桥上吹吹风。腊月隆冬,我们就会在鼓楼的火塘边围坐烤火唱大歌。”叼着旱烟的侗族老人靠着干栏而坐,悠悠说道。傍晚时分,8月的阳光依旧热辣,暑气难消,肇兴的侗寨鼓楼早已坐满了人,三三两两的,摇着薄扇,抽着旱烟,唠着家常。

齐聚鼓楼,共唱大歌(图源:肇兴侗寨景区官网)

凡有鼓楼处,皆有侗歌声

夜幕刚落,深山里的侗寨人家,传来了悠悠歌声,似鸟叫蝉鸣,似高山流水,歌声由远及近,时隐时现,时缓时急,宛如天籁,在空谷山间回响。古老的肇兴侗寨,篝火燃起,千百人齐聚鼓楼,共吹芦笙,齐唱侗族大歌。

明朝时期,诗人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中曾记载侗族人歌宴盛况:“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侗族大歌,侗语称为“嘎老”。对于古老的侗族而言,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侗族歌谣甚至无法归属于任何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流派,但侗族人却以歌声传承千百年来灿若星河的侗族文明以及他们的信仰。侗族大歌以“独高众低”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且全程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没有曲谱的侗族大歌,由世代歌师口口相传,倾心教授,一领众和,全凭经验起音,无人指挥,心心相印的侗族人却能众声合唱,和谐动听。

侗族人共吹芦笙

古老的侗族深居山林,依山傍水,寨前溪水长流,叮咚作响,山谷绿树成荫,鸟叫蝉鸣,侗族大歌正是起源于侗乡人对大自然的模仿,以人声呈天籁。侗族大歌低声部宛如潺潺溪流,婉转动听,高声部则如滔滔江水,深沉高亢,气势磅礴。侗族歌谣《蝉虫之歌》,被侗族歌师称为百歌之祖,整首曲调以蝉鸣声作衬音,将模仿蝉鸣发挥到极致。侗族大歌除了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也会歌唱劳动和爱情。

侗族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对于以歌传情的侗乡人来说,唱歌与一日三餐同等重要,一日无歌不欢,因此侗乡也被誉为歌的海洋。侗年节、吃新节、谷雨节等侗族重大节庆,千人齐唱侗族大歌的震撼场面年年在肇兴侗寨上演,从日升唱到日暮,从河畔唱到鼓楼,宾朋云集,歌声如海。

宏伟的肇兴侗族建筑群(图源:摄图网,摄影:JADE WANG)

凡有鼓楼处,皆有侗歌声。在肇兴侗寨人眼里,侗族大歌从不在星光璀璨的舞台上,而在白云深处的侗寨里、鼓楼边。

吃乌米,丢卣卣,深山侗寨的谷雨狂欢

谷雨,在侗语中称为“渐苟嫩堕拉”,是吃乌米、播稻种之意,古人便有“雨生百谷”之说。对于靠山吃饭的肇兴侗族人而言,谷雨不仅仅是春日里开荒耕种、播撒稻种的节气,还赋予了侗族人祈求来年丰收的殷切期盼,如今的谷雨节,更是赋予了爱情婚恋的美好寓意,是肇兴侗族儿女的“情人节”。

谷雨时节这一天,肇兴侗族的阿妈一大早便要进山采乌米叶,这是制作乌米饭必不可少的材料,将乌米叶洗净之后,以石碓舂烂研磨成汁,过滤残渣,将黑色的汁水与糯米一起浸泡蒸煮,以乌米叶汁煮出的糯米饭乌黑透亮有色泽,自带一股大自然的清香。侗不离酸,喜不离糯。在肇兴侗寨,乌米饭是等同于汉族的喜糖,代表着订婚的喜庆。

美丽的侗族姑娘(图源:肇兴侗寨景区官网)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讨乌米、丢卣卣、抹花脸才是肇兴侗寨谷雨狂欢节的正确打开方式。三五成群的侗族小伙呼朋唤友,浩浩荡荡拿着装满糖果的卣卣前往女子家里讨要乌米饭。卣卣是以楠竹编织而成的竹编制品,多为手工制作而成,侗族人用以装乌米饭居多。

在女子家门口,将卣卣丢进屋内,侗家女子则取了糖果,将乌米饭装进卣卣,以表礼尚往来之意。此时,屋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刺激起来,进屋取乌米饭的人将会受到一轮“抹黑”,女子及其同伴事先准备好黑色锅烟灰,趁其不备,将锅烟灰尽情抹在小伙的脸上,谁的脸最黑,则代表谁最受欢迎。深居山林的肇兴侗寨,此时沉浸在谷雨时节的狂欢与喜庆之中。

丢卣卣,抹花脸(图源:肇兴侗寨景区官网)

隐于山林,深居鼓楼,肇兴侗家人丢卣卣,吃乌饭,唱着大歌,吹着芦笙,在深山秘境里延续侗族千百年的文明和信仰。

(责任编辑:yeqin)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