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2021-11-09 18:01:44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本文首发于《中国—东盟博览》2021年10月·下半月刊 撰文/梁舒欣

说起独竹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赤水河上,那个一袭白衣、翩然起舞的贵州女孩杨柳。而在广西河池,也有着这样一支独竹漂队伍,那些龙江河上的体育少年,脚踩独竹,演绎着犹如武林世界里的“水上漂”独门绝技,也讲述着自己与这门国家级非遗的青春故事。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独竹漂 摄影:梁舒欣

独竹从赤水河漂往龙江河

秋风乍起,河池龙江河畔随着枯水期的到来,怪石渐渐隐现,河池学院独竹漂队的队员们要在枯水期来临之前抓紧练习独竹竞速。平静的水面上,数十位队员脚踩独竹,手持竹竿,飘然而立,待一声令下,以竿为桨,左右开弓,犹如离弦之箭,原本平静的河面顿时水花乍起,独竹漂头泛起阵阵涟漪,队员们立于水上独竹却如履平地,双手左右划桨,借江水之力急速前行,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独竹漂又称为独竹舟,俗称划竹竿,源于贵州赤水河一带,是黔北民间的一项水上绝技。在赤水,独竹漂已有千百年的历史,1998 年,在赤水市复兴镇马鞍山发掘出汉晋时期的古崖墓群,其中一幅石刻上便有赤水人立于独竹、双手持竿的图案。

发展至今,独竹漂已成为贵州当地旅游业的招牌表演项目,引得各地纷纷前来取经。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独竹漂男子竞速 图源: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当时我是唯一一个代表广西前往贵州学习独竹漂技艺培训的学校老师,恰好当时学院也在探寻一条特色办学之路,认为独竹漂可作为一个突破点,因此,我身上是带着任务和责任的,在贵州训练时一刻都不敢马虎。”蓝建卓是河池学院体育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有着一层特殊的身份,广西独竹漂技艺的传承人。他给我们讲述广西独竹漂的故事,一根独竹的水上奇迹如何摇摇晃晃从赤水河漂到龙江河。

水上交通工具日渐发达,就连赤水人也鲜少以独竹渡江,独竹不再作为运输工具出现在江河之中,人们将其生产属性剥离,转变为娱乐体育属性。1999 年,独竹漂作为体育竞赛的项目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惊艳亮相,被各大媒体誉为“中华一绝”。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独竹漂的花式表演

正是由于独竹漂属性的转变,成为体育竞赛的项目,才促成蓝建卓只身前往贵州参与独竹漂技艺的学习与培训,独竹漂被赋予新的使命,注入新的活力,在新的起点再度起航。

独竹漂从贵州到广西,从民间技艺到体育竞技,移植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也曾出现诸多“水土不服”。“贵州那边山没那么险,水面也较为平直,宜州江河多险滩,水流湍急,怪石也多,人在水中都难以站立,更何况还要踩在一根竹子上训练。” 蓝建卓表示,在独竹漂团队组建初期,由于从贵州引进,地理环境差异导致训练难度加倍。独竹漂本身作为体育竞赛项目的时间不长,本就不够明朗的比赛规则,再加之训练状况百出,给蓝建卓当头棒喝,独竹漂之路漫漫,所有人都不知道独竹漂将漂往何处,对于当时的蓝建卓而言,他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蓝建卓和他的独竹漂团队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蓝建卓站在独竹漂训练基地回忆起那段前途未可知仍旧凭着热血训练的日子,“我当时也不知道独竹漂竞技之路该往哪里走,怎样走,当时就一个想法,我们要超过贵州队,凭着一腔热血,拼命地练,硬着头皮上。”

初期,蓝建卓和他的独竹漂队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除了大方向的、难以改变的外因,还曾因为缺少专门训练的场地、器材,以及经验不足而陷入瓶颈。

没有训练场地,蓝建卓便带着队员东奔西跑,近的龙江河,远的下枧河、红水河都曾有过他们一次次落水又一次次脚踩独竹、乘风破浪的身影。没有训练器材,蓝建卓自己掏钱花了300 元买下一个老渔夫的旧竹筏,竹子拆开来便算作队员们训练的独竹。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独竹漂体能训练 摄影:梁舒欣

独竹漂作为一项新的竞技,许多器材、规则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民间独竹的训练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体育竞技之中,蓝建卓便根据自己多年体育训练的经验,探索独竹漂竞技的训练之路,每日坚持带着队员做体能训练,倒立平衡木、原地转圈、平板支撑、水下憋气训练,只

要能运用在独竹漂竞赛当中的技能,都被安排在训练之列。蓝建卓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子劲儿,想搞出名堂来,没有明确的路子,我们自己就是那条路。”

自此,这条艰辛之路,慢慢地变得明朗起来,蓝建卓率领河池学院独竹漂队征战全国、全区各个独竹漂赛事,斩获 40 枚金牌、52 枚银牌和铜牌若干,他和他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努力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训练道路,在全国独竹漂竞技赛事中也算得上名列前茅。

Tips:

2009年,“赤水独竹漂”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年6月10日,赤水独竹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脚踩独竹,乘风破浪,一根竹子的传承

“脚底要稳,身子要直,不要怕落水,落的水越多,才能知道怎样站得更稳。”河池学院金盆捞月独竹漂训练基地,韦杨遮一身黑色紧身训练服,头戴鸭舌帽,在岸边耐心教导着一次次失去平衡而落水的独竹漂队员。身姿娇小的她与身材精壮的学生队员相映衬竟有些反差萌,却不承想,看似娇小的身体却隐藏着巨大的爆发力以及极好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指导队员训练的韦样遮 摄影:梁舒欣

韦杨遮是学校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曾是蓝建卓独竹漂队里得力干将。2014 年广西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她第一次参加大型的独竹漂竞赛,比赛那天,天公不作美,风雨来袭,水面因风吹而起浪,风力强劲再加上江河起浪,参赛的选手大都失去平衡,纷纷落水。韦杨遮凭借着平日里艰苦训练的经验以及极好的平衡力,一举拿下独竹漂女子60米的冠军。她戏称,那天的比赛才是真正的“乘风破浪”。

“独竹漂是水上运动,赛场上时有突发状况,对运动员的体能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很高,正因如此,才显得平日里训练的重要性。”在韦杨遮看来,独竹漂是一项十分有趣且挑战性十足的运动,既考验人的耐力、平衡力、爆发力,也要求有足够的柔韧性、灵活性。“不像田径,只要求速度,也不像举重追求力量,独竹漂糅合了多种运动所需的技能,十分考验人,但我觉得很有趣。”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韦杨遮参加环江分龙节独竹漂表演 图源: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对于独竹漂,现在的韦杨遮说得头头是道,轻松且惬意,但是对于当年那个不会游泳却要在水里训练的女孩而言,独竹漂训练着实算得上是一段可怕的过往。

“第一次独竹漂训练,我可是喝足了池水。”韦杨遮谈起第一次参加独竹漂训练的趣事不禁笑了起来,如今的她早已能用如此轻松诙谐的语气坦然地说起训练初期那段落水的可怕回忆。“训练中最难的不是满身的疤痕和关节的疼痛,而是克服落水的恐惧,我本不会水,每每落水,恐惧便多一分,但越是困难的事,我越要去做,为了克服落水恐惧,教练员给了我一个水盆子,单独给我训练憋气,慢慢就不再害怕落水。”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韦杨遮在忻城乡村大世界节目录制独竹漂技巧表演 ---直角支撑 图源: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相对于韦杨遮落水的恐惧,对熟识水性的黄适骥而言,失去平衡落水算不上什么折磨人的难事,他认为最折磨人的是常年握竹导致手掌茧子龟裂却仍然坚持下水训练的凛冽寒冬,因常年训练落下关节炎而彻夜疼痛的漫漫长夜。他说,这是每一个独竹漂队员都要经历的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黄适骥和韦杨遮一样,曾是蓝建卓独竹漂队的得力干将,如今也是一名独竹漂教练员。曾多次包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男子竞速的多项金牌,满身荣誉,外行人看热闹,只是看到他站在领奖台上光鲜荣耀的一面,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枚金牌都是他身上的疤痕换来的。从刚开始一次次落水,重重地砸进河里,锋利的竹子曾无数次划伤腿,疤痕一层盖一层,旧的未愈新的又来,握细竹的手早已长满厚厚的茧子,不知多少新皮替旧皮。他说:“这些对于运动员而言在所难免的,谁不是一身疤痕,遍体鳞伤,这是证明,也是属于他们的骄傲和荣耀。”

乘风破浪的独竹漂少年
黄适骥在勇夺第十一届全国民运会独竹漂男子60米竞速冠军

春夏秋冬,日月轮转,河池学院独竹漂队的队员们随着毕业的季节来了去,去了来,蓝建卓始终坚守独竹漂,他将独竹漂从赤水带到龙江,再从龙江河渡向更大的江海。曾经稚嫩青涩的队员们也羽翼渐丰,独当一面,诸如黄适骥和韦杨遮,他们满腔热血和热爱带着传承的信念,培养着下一代独竹漂的队伍,这已不仅仅是一根竹子的传承。

(责任编辑:黄利霞)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