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古籍修复:新“复古”之路

2023-07-26 17:34:07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本文首发于《中国—东盟博览》2023年7月刊 撰文/张蕾柳南 摄影/韦世宏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

长河一叶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一首《关山月》,以乐府诗的形式咏史,短短二十字,描绘出一幅由明月、天山、云海、长风和边关共绘的边塞绝景图。咏史乐府诗肇始于李唐,历经千年,明清又盛。清光绪年间,诗人宋泽元编辑了乐府诗史上的第一部咏史乐府诗总集《四家咏史乐府》。这部以史鉴今,借古喻今的咏史乐府诗的集大成之作,一百多年后来到了黄玉杏手中。

只见黄玉杏熟练地调制好浆糊,坐到工位前,将《四家咏史乐府》的一方书叶铺在面前的补书板上,左手拿起小块补纸,右手拿起毛笔,蘸取少许浆糊,左右手灵活协作,开始修补书叶上的破洞。作为广西区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四家咏史乐府》书叶的破损程度在她眼中不过“小感冒”,“医治”难度很小。

把浆糊薄薄刷在一个破洞处

浣净新犹旧

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便为“古籍”。古籍修复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技师原以修画为主,自东汉造纸术出现,纸作为文化载体的角色越发重要,雕版印刷兴起,也令书籍的生产和传播更为便利,修复之术遂逐渐发展为独立技艺,随古籍流传下来。至今标准的古籍修复流程大致分为准备、修补和复原三个部分。

备料阶段需制作浆糊,为书叶配合适的补纸,以及染纸、染线。浆糊的制作原料为面粉,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放在水中反复揉搓,然后面团的淀粉被洗在水中,面团变成面筋。随后将沸水一边倒入淀粉水,一边不停搅拌,直到浆糊形成适用的粘稠度。浆糊的粘稠度十分关键。

制作粘稠度适宜的浆糊并非易事

古籍的“书叶”与现代书本的“书页”不同,现代书籍一纸两面,一面称为“一页”。古籍刷印好的纸沿版心对折,空白一面朝里,文字一面在外,后叠起来装成册,一张筒子叶称为“一叶”。此外,古时纸张为手工古法制作,相当耗费时力,但也因此质量极佳,故有“纸寿千年”之说。

古籍修复目的为延长古籍书“寿命”,最根本的原则为“整旧如旧,保护原貌”。因此,修复时所用纸张需尽量与原古籍书叶在材质、纸张拉力、厚度、白度等方面一致,力求修复后的原纸与修复纸融为一体。黄玉杏为获得适用的纸张,甚至要提前一年和制纸技师提前预定。古籍放置多年,被时光染上五彩斑斓的“古色”,因此古籍修复师还需将新纸染旧。无论是姜黄、板栗壳,还是广西名茶六堡茶,都可作为染料。

古籍修复的部分工具

用料备齐后拆去古籍书皮,分离书叶,去除书叶上的污迹,则来到修复环节。先补书口,后补破洞,补好大洞,才补小洞。黄玉杏毛笔轻挥,把浆糊薄薄刷在一个破洞处,用补纸压实粘牢,再轻轻撕下多余补纸,粘合处不得超过2毫米。2毫米差距微小,肉眼难以分辨,黄玉杏却下下起落得精准。每补一孔洞,将书叶掀起一次,用毛巾擦干浆水。随着浆糊干掉,纸张变得完好,几乎可说全然看不出修补痕迹。

一册书修补完毕就可复原。为古籍加上护叶,订纸捻,打书眼,装书皮,最后订线,一本古籍旧时容颜便得重现。

每补一孔洞,将书叶掀起一次

秋毫见真心

拜访黄玉杏那天,滂沱大雨为盛夏的酷暑降了些燥热。来到古籍修复室,古籍“宜居”的温度带来清凉。除了年代极为久远的古籍,百来岁的“年轻”古籍,与人一样喜爱25-26摄氏度的室温。

二十多年前,英语专业毕业的黄玉杏进中学当老师,栽种桃李十二载后,入职广西区图书馆。黄玉杏活泼开朗,思维敏捷,行动麻利,但在决定是否为古籍修复倾注毕生这件事上,她考虑得很慢。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在图书馆见到古籍,便被古籍那种历经百年风霜未被湮没,而产生的历久弥新之强大生命力所吸引,她不由兴奋得心脏砰砰直跳。师傅见她喜欢,问她是否愿意来古籍修复这个岗位,她没有立刻答应。她虽然想学,但是万一真的没有天分呢?

于是,为了验一验自己“天资”几何,她上网买了一些古籍。这些古籍损毁程度较高,因此售价“便宜”,一本只要几百元。黄玉杏练手的第一本古籍烂得如同筛子,被虫蛀得只剩半截,而她要为这本支离破碎的书托裱。家中的茶几就是她的第一个操作台。她拿刷子为书叶刷水,一下子书叶便贴在了桌上,她努力克制内心的激动,但同时不免慌张,毕竟每一本古籍都不可替代,一下没处理好,就彻底毁了。一连二三个月,她重复练习同一种技术,也随之下定决心,要成为古籍修复师。之后又过了两三年,她才领会必须掌握好干湿度,才能在纸张拉力最合适的时候,将纸张拎起或上墙。

走古籍修复之路,黄玉杏认为自己如有青鸟相助。遇到了赏识她的师傅,下定决心后图书馆刚好有职位空余,以及原有几位资深修复师到了退休年龄,她才能够在短短十年间,得到多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接触古籍善本,同最优秀的修复师交流经验,掌握最新修补技术。她的热爱似乎随着所修的古籍层层叠高,这份热爱的背影里,也多了些不易察觉的厚重。因为持续精进,拓宽眼界,所以她的步子越迈越稳,心中的使命感自然加增。一本破损厉害的“重症”古籍,在她治疗之后恢复到可阅读的状态,仿佛将先人和今人被切断的讯号连通,让后人也能与悠久文明“跨时空”对话。

“永乐大典,现在就剩下了不到三分之一吧。”黄玉杏最近还在忙广西区图书馆的永乐大典展览。旷世宏编的原件难得出京,她言及不禁雀跃。她知道,自己正处于古籍修复师的幸福时代。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2023年1月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达到13万部(件)。

黄玉杏近期在“治疗”患了“小感冒”的《四家咏史乐府》,她说这本书一旦修复完成,至少可再存百年。为着最爱的古籍,她有数不清的“好想法”,心中藏着不敢轻易启动的“大计划”,但手头忙不完的工作,让她找回了十年前那颗“放慢”的心。毕竟神州历史长河浩瀚,留下古籍浩如烟海,一舟还未修好靠岸,又会紧接跟出好几艘。她行轻舟,驶过这程虽窄却长的河,不觉已过“万重山”,未感倦意,只在看到手臂上一大片过敏留下的疤痕,害羞地笑了笑。

已经修补完成,等待装订的《四家咏史乐府》

 

(责任编辑:黄利霞)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