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搭乘一趟木文化的“列车” ——2016 东博会林木展侧记

2017-01-09 17:53:14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2016 年 12 月 2 日,中国 南宁国 际 会展中心迎 来了又一 次 大 型 展 会——“2016 中国—东盟博览会林木展”(以下简称“林木展”)。本刊记者来到了林木展的现场,发现这里不仅是供人们交换林木产业信息,买卖商品,提供相关服务的商业展会,也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木文化“博物馆”。

展品中的木文化“基因”

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在展会上赢得了大量的关注。

本届林木展上,有来自中国、印尼、越南、缅甸、老挝、马来西亚等国的企业参展,其中,越南申请的展区面积最大,以展示红木产品为主。这些来自东盟国家的红木制品数量众多、品种类丰富,造型大多以佛教人物形象、花鸟鱼虫等中国传统题材为主,纹饰也主要突显中国风。

有的商家将木制家具与现代文化“捆绑销售”,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在记者采访一家印尼柚木家具的经销商龚先生之前,他刚刚分别以 7000 多元和 3000多元的价格售出了两套柚木家具:一套秋千椅和一套可折叠的餐桌加长凳。它们外观简约大方、具有设计感,不但美观也很实用。“我所销售的产品与许多影视剧当中出现的产品是‘同款’。”龚先生说着拿出了一本小册子,指了指现场的一副躺椅,又指了指册子当中电影《泰坦尼克号》剧照中出现的躺椅,饶有兴致地向在场的参展者解说道。

在林木展的另一边,是由国际木文化学会与中国林产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6 中国—东盟木文化活动。在这里,各式各样的手工木制品给参观者传递着温暖的木文化,其中既有木工师傅现场设计、制作的作品,也有传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文物”。

“这是用来制作糕饼的饼模。花纹复杂、华丽的是我们在北方收集到的;相对简单的这些则来自南方……”工作人员热心地向本刊记者介绍了这些木制品的来历,文化内涵和使用方法。

互动体验,创作中探索木文化脉搏

在一座老旧的木旋床边上表演着传统木旋技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学民。他访遍老艺人,整理口述的木旋技艺,抢救复原老车床残架,组织年轻人学习技艺,为中国沙窝木旋技艺的继承、保护和推广做出了不懈努力。

“上手只需两三天,但做到优秀,需要一辈子不断学习。”李学民对记者说道。看似简单的工艺制品都必须经过一道道细致的工序,例如制作一根普通的擀面杖,需要不断的来回打磨,通过掌握手与刻刀之间恰到好处的力道,拉绳与刻刀的精准配合才能造就完美的工艺。

人们在展会现场,还能在木工师傅的带领下与木材零距离接触,体验制作过程的快乐。南宁一家木制品工作室的黄教老师,希望通过推广木艺来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家休闲的时候,多来体验木工制作的乐趣,来感受木文化的温暖。”黄教老师这样介绍道。

“类似的木工制作艺术工作室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南宁,我认为仍然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黄教老师表示,能够将木制品文化在一个城市里推而广之,能够与感兴趣的学生们相互交流,让他感到快乐。

在中国—东盟木文化活动展示区,我们看到,其貌不扬的木原料,在中国—东盟工匠的精心雕刻下,成为一件件富有灵气的艺术品。

“十几年的工作、学习和探索,让我深深地被木材所吸引,被其中承载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所感召。”国际木文化学会秘书长苏金玲女士与本刊记者分享了自己学习和了解木文化的心得。

据统计,本届林木展现场专业观众达到 5 万人次,现场签订采购订单和投资额超过 5 亿元。本届林木展通过中国—东盟林业全产业链展示、权威论坛活动与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展会成效更好,影响更大,合作领域更广,推动了中国—东盟林业全方位合作。

(本刊记者 / 李易之 杨春晓)

(责任编辑:chenhui)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