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探索

越南国粹民艺,了解一下?

2019-06-02 09:43:35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image.png

 越南因其地形特征,被人称为一根扁担上的国家,细长的扁担两头挑起的是两大三角洲——红河三角洲与湄公河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与丰沛水流,让越南的水稻种植量一直排在东南亚前列,红河三角洲也成为了东南亚第一个水稻种植中心。

作为典型的稻作文化国家,越南由此衍生出的各种文化艺术多少带有人民辛苦劳作、团结协作、祈求丰收、期盼风调雨顺的愿望在内,并以戏剧、民歌、舞蹈的方式展现出来,那古老悠长的历史艺术韵味留存至今,成为越南人民愈发珍惜的文化瑰宝。

image.png

嘲剧,越北三角洲的民间艺术

越南有四大戏剧,鶹剧、嘲剧、改良剧、话剧,历史最悠久的当属嘲剧。顾名思义,这类戏剧通常带有嘲讽、调笑、戏谑的意味,是 11 世纪李朝时期在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兴起的一种民间艺术。

image.png

每当在农忙结束之时,村民们在户外搭个简单的戏台,甚至有时候就摆张桌子,就可以表演起来。

通常一出嘲戏就是一个故事,演唱内容多引用俗语和民谣,经过编排形成或诙谐幽默、或乐观向上、或伸张正义的故事,佐以大鼓、二胡、唢呐等民间乐器,伴以插舞、集体舞蹈等形式将嘲剧演绎出来。

image.png

与其他越南剧种不同,嘲剧主要描写的是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很少出现皇帝、贵族一类的人物。

或许这就是为何嘲剧在 13 世纪陈朝后期传入皇宫遭到冷落,还一度被禁止在宫中演出的原因吧。

但因其内容反映现实、音乐明快轻松、唱腔接近民歌,所以在人民群众中依旧很受欢迎。

image.png

然而到了 20 世纪初期,西方思潮涌入越南,在城市里嘲剧不再像以往一样大受追捧,甚至许多河内嘲剧院被迫关闭,另寻生计。

直至 20 世纪中期,越南开始重视民族艺术遗产的保护,骆越剧团嘲剧队和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第二嘲剧队趁此机会组建了河内嘲剧院。

image.png

1992年在河内嘲剧院表演的艺人们

并将以往较为出名的嘲剧演员集合起来,并排演了《观音氏敬》《刘平与杨礼》《慈识》等一系列著名剧目。

在昔日的升龙城,今日的越南首都河内市中心,河内嘲剧院每周三晚上都会响起嘲剧的歌声,在古街文化交流中心,每月第二个星期五晚上嘲剧表演都会如期举行。

image.png

image.png

官贺,“结义”之歌

京北地区是积淀着越南千年文化底蕴的区域,地位类似于中国洛阳古城,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出许多门类的民歌,其中官贺民歌最广为人知。

“结义”是越南京北地区先民的一种习俗,不同于中国汉语中义结金兰、结义兄弟这类以个人为主角的结拜行为,越南结义指的是两个临近的村子结为兄弟村,表示此后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互帮互助。

image.png

为庆祝两村结义,每年村民们都会聚集在村亭村祠前举办联欢活动,其中包括唱祝歌、对歌、交缘歌等,统称为唱官贺,结为兄弟的村庄统称为官贺村。

到了 19 世纪,京北地区的官贺逐渐变形,正式定名为北宁官贺民歌。

image.png

每年春季的农闲时节,是官贺庙会举办的日子,各村轮流举办,官贺村友们纷纷前来对歌,好不热闹。

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农历元月 13 日在林市镇举行的林庙会, 49 个官贺村的村民们都会集中于此,万人空巷,场面壮观。

image.png

北宁林庙会上,穿着传统服饰的妇人正在游行

 

image.png

敲响最清亮的钲,奏响最低沉的锣

在越南,西原又称为中部高原,是越南 8 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多乐省、得农省、嘉莱省、昆嵩省和林同省。

早在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东南亚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骑时代,西原锣钲音乐便在这里兴起。

image.png

西原锣钲音乐节/越通社供图

锣钲是两种乐器的名字,有乳为锣,无乳为钲,两者虽都为圆盘状物体,直径 20~60 厘米,最大的可达 90~120 厘米。但锣的中间凸起一块半球形,敲起来的声音低沉稳重,而钲的声音则是清脆响亮。

西原地区的人民多数信仰萨满教,认为锣钲的声音是在人类、神和超自然世界三者之间交流的“语言”。

image.png

西原民间艺人锣钲表演。越通社记者 庆龙/摄

 

在越南丹珊诗歌中有一段关于锣钲的唱词:

敲响最清亮的钲,最低沉的锣。轻轻地敲让妙音随风洒满大地,大力地敲让钲声响遍四方,穿过楼板飞向远处,透过屋顶飞向天空。敲得树上猴子松手掉落地上,敲得魔鬼入迷忘了害人,敲得鼹鼠忘却挖洞,蛇蟒发僵不能动,兔子吃惊竖耳听,麋鹿神往忘吃草……

这神秘的传说为西原锣钲文化添上了更多迷幻的色彩。

image.png

锣钲表演

实际上,从兴起伊始到如今,锣钲与西原人的日常生活依旧息息相关,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当中的许多环节都离不开锣钲:在迎接婴儿出生的“吹耳礼”上,在子女婚嫁的大喜日子里,在迎新年庆新稻、贺新居庆战功之时,在告别亡人的“弃墓礼”上。

image.png

嘉莱弃墓礼的制作木偶和锣钲演奏仪式

不仅如此,西原人认为每一面锣钲的背后都有一位神灵驻守,年代越久远的锣钲,神力也就越强大,锣钲的价值还代表着整个家庭财富的多寡。

每逢节庆之时,西原的土地上便会生起一簇簇篝火,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唱歌,围着火把、踏着震撼山林的锣钲鼓点翩翩起舞,点点火花在空气中崩开,浪漫又神秘的西原锣钲文化在月光的照耀下,长久流芳。

image.png

image.png

编辑:覃颖敏

本文首发于《中国—东盟博览》“文旅版”4月刊


(责任编辑:qinmian)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