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

广西山歌 跳跃在壮乡的古老音符

2020-03-24 17:45:30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千年山歌养人心

在壮族,刘三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她用甜美的歌声来表达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深受百姓喜欢。传说刘三姐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优美感人的山歌,一直流传在壮族地区,被壮族人民传唱至今。

男方——

嘿~

什么水面打跟斗耶

什么水面起高楼耶

什么水面撑阳伞耶

什么水面红白头耶

刘三姐——

哎~

鸭子水面打跟头耶

大船水面起高楼耶

荷叶水面撑阳伞耶

鸳鸯水面红白头耶

这是电影《刘三姐》中一个斗智歌的有趣片段,这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浓厚,是当时壮族人休闲娱乐的真实写照。唱的人若非聪明敏才,则难以应付。壮族山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等。因生活环境与传统习俗的不同,各地的山歌曲调也不尽相同,如一个区不同县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转动听的那坡山歌,马山的三声部山歌,大新的高腔诗雷等等,多以对唱为主。1983 年,广西区政府决定把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壮族歌节,每年这一天,八桂大地歌如海,人如潮,壮乡儿女用欢乐的歌声,唱生活,唱爱情,唱劳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刘三姐的思念。直到如今,1985 年出生于广西博白县的王予嘉已成为“中国第五代刘三姐”,每年她都要和新彩调剧《刘三姐》剧组走出国门,向国外观众推介中国的山歌文化。“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传”的是什么?王予嘉认为,“传”的是壮乡的文化、质朴的生活、

广西人的智慧。2009 年,王予嘉随剧团前往新加坡公演。工作人员特别叮嘱,谢幕时要把绣球献给一位老人家。她走近老人时,发现对方已两眼含泪,并紧紧抓着她的手不放:“这个声音,我们等得太久太久了。”原来,《刘三姐》早已不止属于广西,它还是华人对祖国的一种思念和眷恋。在现代,最早让刘三姐红起来的,是一部壮族的彩调剧。1960 年2 月1 日,《广西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自治区党委决定三月份在全区举行刘三姐汇演》的报道。很快,《刘三姐》迅速风靡广西,于是当时的政府把这台壮族大戏送到北京,向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做汇报演出。也正是这一年,《刘三姐》红遍了中国,创下一台歌舞剧一年之内演出近600场的纪录,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受歌舞剧启发,一部后来享誉海内外的电影《刘三姐》也在酝酿筹拍之中。1961 年,由黄婉秋主演,傅锦华配唱的电影《刘三姐》正式上映,这部糅合了中国壮美山水和动听山歌的故事影片,很快也风靡了整个中国。刘三姐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甜美歌声,穿越广西的青山绿水,唱响在中国和世界的银幕上。而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人们对电影《刘三姐》已经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山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对话形式,每当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往往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由此形成独特的“歌圩”。作为壮乡的歌会和歌节,每场歌圩可聚集成千上万人,有的地方连唱三天三夜都不散场。

武鸣灵水歌圩——

“武鸣山歌有几多,何止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下大雨,山山水水洒满歌。” 武鸣是广西首府南宁市最大的城区,壮

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中国壮乡”之称。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目前已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久

的民族歌圩。每年三月三,广西歌王大赛“灵水歌圩”斗歌盛会都在武鸣如期举行,届时,八方宾客踏歌而来,各地山歌

高手同台飙歌,歌手们分别用桂柳话、壮语、粤语等不同语言互拼歌技,抢夺“歌王”名号。

柳州鱼峰歌圩——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相传柳州市鱼峰区江滨公园附近的鱼峰

山是刘三姐升仙之地。在柳州当地,唱山歌蔚然成风,每逢节假日,以歌会友、以歌恋爱是许多壮族青年乐此不疲的娱乐

方式,山歌曾是当地青年恋爱的媒介。

武宣山歌剧——

武宣县,又称仙城,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山歌剧源于三里白米村,是由地方民歌、山歌、壮欢等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新剧种。山歌剧语言通俗易懂,多是

对唱或合唱,有浓郁的乡土韵味。提及武宣山歌,就必定会有“武宣婆”郭秀莲。她的山歌表演多是即兴演出,歌曲朴实、幽默,充满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从2008 年到现在,每逢三月三、重阳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郭秀莲都要辗转各地以歌会友。

凌云“吼敢”歌圩——

凌云县,古称泗城,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吼敢”在壮话中大意是“跨过栏杆进入村子”。很久以前,壮族居住的村子各设栏杆自保平安,结果使年轻人成婚困难。后来胆大的年轻人偷跨栏杆谈情说爱,对歌抒怀,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风流节”。“吼敢”作为民族歌曲、民间音乐和民间戏剧的有力推手,成为壮民族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其实,广西的歌圩远不止这些。自2014 年开始,广西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通过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各地举办山歌对唱、抢花炮、打铜鼓等活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让广西处处都是歌的海洋。


歌者,把生活装进歌词里


壮乡山歌作为广西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壮乡百姓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潘宝山是武鸣人耳熟能详的山歌王,他16岁开始学唱壮族山歌,之后便跟山歌结下不解之缘。在潘宝山的印象中,乡亲们家里有孩子满月或者乔迁新居时,都会用壮族山歌来表达祝福。村里有人结婚,婚礼上会来近30 位伴娘和同样数量的伴郎,摆上长桌宴,一起吃饭、喝酒、对山歌,那场景甚是热闹。单身的青年男女,也会借着对山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某个男生看中某位女生,他们就会用壮族山歌表达情感,以前很多人靠对山歌找到另外一半。”潘宝山说。潘宝山年轻时经常跟人对山歌,无论是赶圩还是去打柴都会唱上几句。他和妻子潘少香就是在一次对山歌时结下的缘分,因为妻子也喜欢唱壮族山歌,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起。成家后,两个人有时到地里劳作,还要先唱上几句山歌,才开始工作。蒙海泊,从1999 年开始参加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此后,他一直非常热爱唱山歌、热爱壮族文化,并到武鸣高中任音乐老师,坚持教学生们唱山歌。 20 年来,他当过节目导演、演员,也是一名创作型音乐人。随着“三月三”歌圩规模日渐扩大、形式更广,本土的音乐爱好者也有了更多展示的舞台。在壮乡,像蒙海泊、潘宝山这样的歌者不计其数,各自演绎着自身的故事。千百年来,他们把最真挚的情感浓缩在了句句歌声中,把生活装进了歌词里。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责任编辑:huangqz)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