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人文交流让《2030年愿景》更有温度

2019-06-02 09:35:51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image.png

(文/本刊记者 黎敏)从1991 年建立对话关系到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一路走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一直蹄疾步稳。

2018年11月通过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以下简称《2030年愿景》),不仅是中国—东盟关系过去良好发展的总结,更是对双方关系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双方决定构建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打造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在努力实现《2030年愿景》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生动力是什么,可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人文交流又该如何打造成为双方关系中新的“第三支柱”呢?

近日,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的“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研讨会间,采访了相关专家。

层层深化的中国—东盟关系,如何保持活力?

image.png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所长、研究院刘卿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实际上是一拍即合、相互需要的。从建立对话关系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再到今天通过《2030年愿景》,我们看到双方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层层递进、层层深化的过程。”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所长、研究员刘卿说,“而推动双方关系持续深化的核心动力,我认为有3个方面。一是经济合作作为内生动力,在市场的推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二是新技术的推动,例如,中国—东盟乃至世界都在关注的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合作;三是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的形势倒逼着中国—东盟加强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并化挑战为动力。”

image.png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利民

在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利民看来,经济合作也将是东盟在推动双方关系时最为关切的。

“东盟国家中,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执政党一定会在意大选中的选票,为了获得更多选票,他们就必须要把经济搞上去。所以他们都很关心如何跟中国进行产业对接,促进本国产业升级,关心‘一带一路’建设能给当地带来多少投资等问题。”

因此,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真正急东盟之所急,解决他们最重要的关切,都将是保持中国—东盟关系长久活力的重要课题。

除了解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刘卿也指出,妥善处理好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中的一些挑战,也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是南海问题,虽然我们正在努力推动它朝着一个积极的方向发展,但这个过程中也不排除会遇到个别国家,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谈判筹码,而在南海问题上有所动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域外国家的影响,他们可能会继续寻求一些战略空间。此外就是一些东盟国家政局的变动,在竞选的催化下,有可能会出现影响中国—东盟合作的情况。”

但总体上,随着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的日益密切,以及现有合作机制的作用下,培育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土壤依旧“养分充足”。

人文交流:润物无声

如果说中国—东盟关系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是其生长的沃土,那么人文交流就仿佛春日里的绵绵细雨,润物无声又恰到好处。

目前,中国—东盟在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文合作已成为双方关系中继政治安全和经贸合作之外的第三支柱。

而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使其成为中国—东盟关系中强有力的“第三支柱”呢?

刘卿认为,双方除了进一步挖掘旅游产业的合作潜力,密切教育交流之外,还可以在青年领袖、创客,智库以及媒体等领域创新合作。

image.png

东盟青年到柳州访问

 “青年是中国—东盟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大多数东盟国家的人口年龄都比较年轻,因此我们更要关注青年交流领域。青年除了学生,还有青年企业家、青年创客,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我们可以创新合作形式,比如搭建区域共同创业的平台,给他们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刘卿说,“作为学者,从我个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来看,虽然中国跟东盟国家在智库交流方面已经有一些互动,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例如,一些离中国比较近的东盟国家,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不会说中文,在研究中国时,用的材料也主要是西方的英文材料。当然,在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北京的一些智库,能说英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的专家很多,但能说东南亚小语种的人却比较少。因此,在智库交流方面,我们其实还有很多合作可以挖掘。”

而2019 年是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在刘卿看来,媒体交流年的设置很有意义。他认为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中,媒体至少有两个责任,一个是及时传递信息;另一个是作为民心沟通的载体。 

image.png

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暨中国—东盟媒体汽车拉力赛

 “在媒体人这个群体中,有90% 是年轻人,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我在北京接受过一些东盟国家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我能确切地感受到,东盟国家的媒体也很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他们会觉得中国越来越近,但很多东西还比较陌生。因为他们可能去的主要是中国的大城市,对中国其他地区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同样的,中国的媒体记者也可能只去过几个东盟国家的首都、大城市。在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的带动下,中国与东盟可以加强媒体间的合作,让媒体记者能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民众交流,然后再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国内的普通读者分享。而《2030 年愿景》本身也需要媒体来进一步解读宣介。”刘卿说,“其实,人文交流是一个双向的,无论是留学生、学者还是媒体记者,我们都应该鼓励大家去对方国家实地感受、接触第一手的资讯,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2030 年愿景》,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民心相通。”

 

本文首发于《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5月刊

编辑:覃颖敏


(责任编辑:qinmian)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