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走近中老铁路⑨|占芭花开——写在中老铁路通车之际

2021-12-03 09:05:41   来源:中国—东盟传媒网   

(东博社记者/黎敏)25岁的艾丽雅手持一列系着红绸带的动车模型看向镜头,尽管她戴着口罩,也难掩其眼中的笑意。而她身后便是手中模型的实物——一列红蓝白三色涂装、呈流线型的动车组。这列被命名为“澜沧号”的动车组,正是中方为中(国)老(挝)昆(明)万(象)铁路(以下简称中老铁路)量身打造的列车。从图纸到实车,“澜沧号”开上了中老铁路,老挝人民“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梦想也开进了现实。

“澜沧号”选择的内饰设计中,有一款名为“占芭天香”,纹样是一朵朵绽放的占芭花。占芭花是老挝的国花,寓意高尚、圣洁。而从商议合作到正式建设、通车,这条由中老两国合作建设的中老铁路,就如同两国邦交中一朵含苞待放的占芭花。

经过10年的等待,在中老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花,开了。

走近中老铁路⑨
(艾丽雅与中老铁路“澜沧号”合影)

中老铁路,让时间有了长度

2016年的圣诞节,老挝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县的潘赛村迎来了一件大事。中老铁路全线开工仪式要在这儿举行。随着“当、当、当……”九下铓锣声响,时任老挝政府总理、现任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在仪式上宣布,中老铁路正式全线开工建设。这阵5年前的铓锣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将人们带回到中老铁路建设最初的时光。

早在2010年4月,中方就与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签署了《关于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通过合作开展中老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并深入研讨论证,双方最终就合作模式、投融资安排及支持政策等达成共识。

当时才30出头的陈建国,就是2010年加入中老铁路项目的。那时,中老铁路正在现场开展初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工作)和定测工作(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据陈建国介绍,工程进展最困难的也是那个时候。

其中,中老铁路孟赛站勘察作为铁路建设的最前期工作,为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需要尽可能走通全线进行实地踏勘。然而,沿线大部分地方都没路、没电,外部环境恶劣,条件极为艰苦,尤其老挝的无人区、密林、未爆炸物、高温天气等都是挑战。但正是“陈建国们”拓荒式的勘察,为中老铁路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并最终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评审。

2015年11月13日,中老铁路合作签字仪式在中国北京举行,两国政府签署了政府间铁路合作协定,中老铁路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于是,我们开始看到中老铁路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当一个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传来——桥梁合龙了,隧道贯通了,铺轨完成了,动车到位了,全线通电了,站房亮相了,动态检测了,完成验收了,铁路,就要通车了!我们仿佛在看一部延时拍摄的电影,看隧道穿山入、大桥跨江流、站房平地起、路轨蜿蜒出,看稻蟹和谐生,看天堑变通途!

走近中老铁路⑨
(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交付)

然而,当我们回望一路走来的艰辛,我们又十分清楚,这不会是一部只有几分几秒的延时影片,因为中老两国铁路建设者们为之付出的每个日夜,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把汗水拧进了每颗螺丝钉里,把成长筑进了每段桥墩中,把青春韶华铺在了中老铁路1000多千米的道路上。如果光阴有长度,那这10年时间或许可以用中老铁路的全长来计量,它每往前延伸的路,也是中老两国友谊向前发展的路。

在中老铁路建设的这些日子里,中老两国携手成就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老挝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签订了《中老经济走廊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并作为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老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提前通车……2021年,中老两国又共同庆祝建交60周年。

当两国无形的友谊之路,遇上有形的钢铁丝路,中老铁路的通车,将让两国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越走越长。

走近中老铁路⑨
(中老铁路拉开电气化建设序幕)

一诺千金,不负期许

中老铁路是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是一条真正意义上中国铁路“走出去”的项目。

“我们采用的都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按照国内最高标准来修建中老铁路。”中铁二局磨万项目部二分部纪工委书记王冠桥这样说道。从无人机、5G、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到中国铁路“新梁图”标准的采用、万象焊轨厂生产线的投产,中老高铁采用的技术标准与设备无疑都是“高配”。施工方面则更不能马虎,单单是接触网的架设,过程中每一颗螺丝螺母的安装,都实名制写入了班组的名字,以严格管理、把关,做到精益求精。

大国匠心,淬炼精品,不仅是因为项目背后是中国铁路,甚至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为让中老铁路顺利通车,是中国给老挝人民的一份承诺。

这份承诺里,有环保先行。通过综合优化方案,中老铁路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沿线原始生态风貌,将一条绿色铁路交给了老挝人民。

走近中老铁路⑨
(中老铁路中国国内段,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份承诺里,有全力保障。中国昆明海关通过设置中老铁路项目绿色通关通道,实施全年365天通关制度;双方建立“一带一路”海关联络机制,加强与移民、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为中老铁路建设物资运输营造了便利的“大通关”环境。而来自云南、广州、北京、辽宁等中国各地的专业企业,成为项目建设最有力的要素保障。

这份承诺里,有攻坚克难。中老铁路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建设难度大,部分标段桥隧比高达97.5%。中方通过科学施工和智慧建设,克服了高地热、有毒有害气体、软岩变形、突泥涌水等带来的艰难险阻,如期建成了湄公河特大桥、森村二号隧道、安定隧道等“超级工程”。

这份承诺里,有授人以渔。通过铁路相关专业培训、师徒传帮带等方式,中方为老挝培养了一批铁路人才,经验传授毫无保留。

这份承诺里,有如期履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老挝员工无法返回岗位,中老铁路项目工地人力捉襟见肘。但工期不等人,如何保证“2021年如期通车”?关键时刻,许多项目部的中方员工义无反顾地补上了空缺。

在老挝万象北部,中国电建水电十局中老铁路项目的工地上,顶着时常超过40℃的气温,项目领导班子成员、技术干部、办公室人员、司机全部上一线。他们中有从未参加过高强度体力劳动的8名技术干部,在距地面近10米的高架桥上长时间跪伏,安装60多斤重的钢横梁,晚上腰酸腿痛难以入眠,却没有叫过一声苦;有即将退休的小车司机,也跟着年轻人一起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在中方员工的齐心努力下,该项目挽回了两个多月的工期,确保了铺轨工作面的按期交接。

在水电十局的项目工地外,疫情下的中老铁路,各个项目仍稳步推进、捷报频传,让人们更加坚定了中老铁路能够如期通车的信心。

一诺千金,不负期许。随着中老铁路的顺利通车,这一份份已经兑现的承诺,将是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高度认可,是中国铁路成功“走出去”的荣耀勋章,更是中老两国铁路人共同的骄傲。

走近中老铁路⑨
(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中老铁路+”开启新时代

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老挝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时任)的共同见证下,中老双方代表13日签署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文件。从那一刻起,全长400多公里的中老铁路(老挝段),被赋予新的含义与使命。穿越崇山峻岭、平原大川的钢轨枕木,由此将蜕变升华成一条全面合作的大道,中老铁路也因此进入‘中老铁路+’的新阶段。”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其2017年11月13日的通讯中这样写道。

中老铁路是老挝国内第一条现代化铁路,但单靠一条铁路的运营无法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中老铁路+”的这个“加号”,必须加,随着老挝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加。这个加号既可以代表依托铁路推动而涌现的新产品、新产业、新产能,也是一种超越交通运输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概念,更诠释着老挝各行各业关于铁路的联通梦。

在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武看来,“中老铁路+”将为老挝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其投资的炫烨(老挝)有限公司已联合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计划在中老铁路沿线建设一个老挝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徐国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该产业园项目占地60公顷,选址在中老铁路万象货运站,并将建设20万吨的粮仓,以打造“一带一路”跨境铁路线上第一个境外粮仓。“项目建成后还将带动旅游、物流、房地产、教育等产业的发展,使中老铁路真正成为一条贸易互通、文化融通、人员沟通的大通道,实现从中老铁路到‘中老铁路+’的全方位发展。”徐国武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部战略处处长田煜博士也指出,未来,中老铁路沿线重点地区可布局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例如,可以在中老边境地区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琅勃拉邦省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型城市,应突出其旅游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老挝首都万象,建有中老铁路万象站和汽车南站两个车站,车站周围和两个车站之间还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该地区靠近13号高速公路和450号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建议发展贸易和物流、旅游、房地产和工业园区等。”田煜博士说。只有打造一批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经济特区、产业新城,才能形成具有较强产业集聚能力的走廊经济带。

走近中老铁路⑨
(航拍视角下的中老铁路野象谷站)

尽管疫情的阴霾仍未消散,但随着中老铁路与其国内高速公路、中泰铁路等陆路交通线的联通,老挝作为东南亚陆路交通枢纽的梦想将渐渐照进现实。届时,老挝的发展将留给人们更多想象。如果说中老铁路是时代的一缕光,那愿它落到每个可能遇见的人身上时,都能成为点亮他们精彩人生的一盏灯。

从中国到老挝,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在中老铁路建设的过程,它收获了无数赞誉,不少老挝人亲切地称它为“占芭盛开之路”。而在中国,花开寓意富贵,象征美好生活。随着中老铁路这朵占芭花的盛放,我们唯愿它在将来,继续给中老两国及两国人民,带去幸福的花香。

(责任编辑:黄利霞)
  • 新闻推荐

Copyright 2006-2013 广西中传传媒有限公司 桂ICP备1400017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86号桂ICP备14000177号 版权所有